为深化重庆移通学院“专业教育x通识教育x商科教育x完满教育”和“生活在书院,专业在学院”的育人理念,打造沉浸式教学情境和美育创作场景,綦江校区创意写作学院2025级作家班联合书院部,于11月7日-8日顺利举办作家班首期东溪书院研学活动。
本次研学由创意写作学院网络文学工坊导师丁一钒、新媒体工坊导师徐瑞皓、兰欣老师和徐冰玉老师带队。40名网络文学工坊和新媒体工坊学子怀抱热忱与期待,踏入历史底蕴浓厚的东溪古镇。在《创意阅读》与《创意写作思维训练》的课程实践中,开启了一段兼具古朴韵味和灵感交织的文化探索之旅。
从《葵·薤》到散文三境,做生活的“有心人”
11月7日晚,徐瑞皓老师的《创意阅读》课在东溪书院图书馆活动室开讲。整节课聚焦汪曾祺的散文《葵·薤》,徐老师引导着同学们深入探讨作者写葵和薤的用意。随后,课程以《葵·薤》为引,自然过渡到散文创作和欣赏的核心内容。徐老师通过播放一段电影混剪视频,指出散文创作和欣赏的三个层面——本事层面、情理层面与意境层面。
在详细拆解散文赏析的三个层面后,徐老师进一步延伸课堂主题,强调写作要与生活联系起来。他分享了自己的生活感悟:在武汉看到城市上空的粉红色云霞,便自然联想到“红尘”;在观音桥看到人们拍照打卡的场景,也生出日常感想。徐老师鼓励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一个对生活敏感的人,用心发掘平凡生活表象下人与事背后的故事,为写作提供灵感源泉。
随后,课堂氛围在一场趣味十足的头脑风暴中推向高潮。徐老师设计了一个脑洞问题:“一个人在极寒末世躲进图书馆,你该如何选择烧书种类的先后顺序?”同学们迅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小组以实用主义为先,将农学、医学排在最后;有的从人类存续角度出发,优先保留核心学科,把历史学排在末尾;还有小组结合极寒天气场景,考虑工程学和农学实用性有限,最后留存文学类书籍滋养精神。思维的碰撞让课堂充满乐趣。课程尾声,徐老师发起小互动,让同学们在群里分享近期拍摄的照片,选择感兴趣的作品,让拍摄者讲述背后的故事。这一次温馨互动再次呼应课堂主题,徐老师也着重强调:写作需深入生活,只有对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才能不断发掘创作灵感。
短剧锐评与新媒体溯源,解锁N种学习打开方式
11月8日,晨光熹微,师生们便早早起身,奔赴一场地道的味觉体验——品尝当地特色赶水米粉,为新一天的研学生活注入活力。
返回东溪书院稍作休整后,上午的课程正式拉开帷幕。与前一晚的集中授课不同,当天网络文学工坊与新媒体工坊开启了“分班授课”模式。东溪书院颇具特色的空间布局,让师生们解锁了多元学习场景。其中,丁一钒老师带领的网络文学工坊,师生们围坐蒲团聚焦短剧创作。两位学生助教先对自主创作的短剧做基础讲解,同学们研读短剧前十四集后,丁老师鼓励大家锐评问题,助教再逐一解答。
新媒体工坊师生则移步东溪书院露天小院,五彩座椅相映成趣。兰欣老师从“我们身处的时代”切入,带同学们初识新媒体,点明其“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大特征,结合Web三代变迁深化认知,再循序渐进拆解创意思维、新媒体意识与创作的学习脉络。课堂上,兰老师以“神奇的椅子”开启创意思维训练,让同学们联想演绎椅子的不同角色,其余同学猜测互动;随后通过两段在抖音上爆火的日常短视频自然过渡,展现新媒体意识的生活场景。兰老师强调,新媒体意识的关键就在于熟悉媒介、了解用户。徐瑞皓老师还补充介绍了中心构图、对角线构图等摄影技巧。
随后布置的“自主拍摄”的任务,让同学们沉浸式探索东溪书院的独特魅力。这个坐落于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东溪古镇旁的综合性建筑,集“书院、民宿、公益图书馆”功能于一体,为移通学子搭建了鲜活的“实景课堂”,融合传统和现代,引得在场同学连连赞叹。
“三图两人一故事”,触摸东溪古镇历史温度
午时已至,师生们一同品尝了当地特色豆花饭与地道农家菜。饭后,丁一钒老师详细说明下午古镇游赏安排,着重强调各类安全隐患与注意事项,并布置了一项创意作业:“用三张古镇游历照片、两个人物,创作一篇故事!”。研学过程中,每位同学都以独特视角捕捉场景,将构思融入三张精心拍摄的照片,以文字为媒尽情挥洒想象力与创造力,产出了一篇篇精彩作品。
东溪古镇陈列馆内珍贵的历史文物、万天宫和南华宫两座古建筑的精巧工艺、麻乡约明信局所承载的运输智慧和盐运文化……好似都在诉说着旧时商道繁荣的辉煌故事。这项作业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训练了大家对场景故事感的敏锐度和故事连贯性,还巧妙衔接了徐老师传授的“做对生活敏感的人”的写作核心思想,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离别前夜,迎来2025级作家班东溪书院研学首期的最后一课。丁一钒老师顺着大家雀跃的心情,将课堂主动权完全交给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关于我的什么事?” 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叽叽喳喳讨论起来,有同学高声打趣提问 “爱情史”,瞬间点燃课堂笑声。
丁老师并不避讳,笑着以自身感情经历为范本,向大家传授写作技巧——如何以场景、气味等侧面描写传递情感,而非单纯的主观抒情。“现在我再不敢降落在虹桥机场,见不得那里的星巴克,一闻到苦涩的咖啡味,就会想起转角处的她……”同学们随着丁老师的细腻叙述也纷纷沉浸其中。课程尾声,老师们送上惊喜双层大蛋糕,贴心为每位同学分切。大家喜笑颜开地分享、记录这份喜悦,在甜蜜的滋味中,这场温馨欢快的最后一课圆满结束。
此次东溪研学活动以“深入生活、激发创意”为核心,通过理论讲授、思维训练与实地采风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不仅是一次生动的专业实践课,更是一次深刻的人文素养熏陶。同学们在活动中展现出高度的学习热情与创作主动性,在理论吸收与古镇实地探索中,将“做一个对生活敏感的人”这一写作内核真正付诸实践。“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创作”,东溪书院这一综合性教学基地打破传统校园边界,让移通学子沉浸式感受綦江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实践中采撷灵感,为创意写作赋能。
撰稿:刘昕玥 李俊谌 兰欣
摄影:陈思桦 冯娟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丁一钒 徐瑞皓 兰欣
上一条:【品宣动态】“融媒赋能”系列培训第十一期
下一条:【创意写作】“田野工坊”第10期——与万物同行,在乡野间练笔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