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细雨不停,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小说工坊的22名文学新苗齐聚在王恒绩老师的农家小院,开启了本学期第四期(总第10期)田野工坊的旅程。同学们在工坊导师苏瓷瓷老师的带领下,于田间地头感受灵感肆意迸发的畅快,在马静老师的引导下,一起探讨科塔萨尔《南方高速》的无限魅力。品味文字,畅游田间,同学们在此挖掘严肃文学的奥秘,接受一场精神上的升华与蜕变。
本期田野课堂的《创意阅读》课以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小说《南方高速》为引,探索故事创作中的时空问题。课程伊始,马老师提问大家是否有过堵车的经历,“假设你假期出去玩,堵在高速路上了,如果以这个经历写个小说,你会怎么写?”
助教杨宇辉同学回答:“高速堵车是一个极端封闭的场景,车队中会有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不同职业的人,律师,医生,军人……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冲突?如果堵车的时间更长一些,车队也许会建立起属于他的部落,在部落里的人也会各司其职承担自己的责任,倘若时间再延长一些,车队部落资源就会匮乏,获得生存资源就需要斗争,这些斗争又会怎样展开?……这些都是我会考虑的部分。”马静老师连连夸赞,同学们的掌声顿时响起,气氛非常活跃。
接着,马静老师介绍了科塔萨尔本人以及小说《南方高速》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同学们“在自然中自然地阅读”,即在田野工坊中寻找最舒服的地方,用自己最舒服的姿势阅读小说并拍照打卡,同学们纷纷脑洞大开,爆发出各种奇思妙想,用千奇百怪的打卡照片记录本次难忘的“自然阅读”经历。
阅读结束后,同学们从田间地头回到上课地点,马老师指导同学们画《南方高速》中的空间方位图,以此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并结合巴赫金“时空体”理论带领大家探讨《南方高速》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设置问题,同学们感到受益颇多。
趁着课间,同学们抓住空闲的尾巴,开始尽情放松娱乐。苏瓷瓷老师为同学们调试好卡拉ok,刘鑫磊同学在旁“一展歌喉”;王植、李文静、杨瑞等同学围绕着长桌品尝零食;更多的同学趁着下课间隙进行乒乓球比赛。一时间,小院内外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苏瓷瓷老师的课程在欢声笑语中拉开序幕,主题为“讲自己的话”,旨在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创作和选段对比展示,引领同学挖掘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请各位同学走到田间感受自然风光,同时完善电影选段的描写。”苏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便鱼贯而出,晨星一样分布在田坎上、小路旁。大家尽情感受冬日田野的气息,充实完善着自己的选段。苏老师对同学们的作品一一点评,赞赏有加。随着电影主人公的真正命运揭晓,她询问大家有没有猜到主人公的命运。当看到主人公经历家庭破碎之后仍愿意照顾无辜的女孩时,同学们的眼中都噙满了泪水。
“通俗文学结束的地方,才是严肃文学的开始。”苏老师讲道,“永远不要落入套路中,时刻自省,保持敏感。”这是苏瓷瓷老师赠给集体同学的镌言。
随后,苏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两篇网络素材。同学们一会儿捧腹大笑,一会儿颔首沉思,课程进行到高潮阶段。
“讲完那段话,天已经很晚了,他开始慢慢地跑起来,一面跑一面回头,一面回头,脸上还挂着笑,口中喊着:‘Echo再见!Echo再见!’我站在那里看他,马德里是很少下雪的,但就在那个夜里,天下起了雪来。荷西在那片大草坡上跑着,一手挥着法国帽,仍然频频的回头,我站在那里看荷西渐渐消失在黑茫茫的夜色与皚皚的雪花里,那时我几乎忍不住喊叫起来:‘荷西!你回来吧!’可是我没有说。”这段感人至深的录音落下,同学们抬起头,眼里已饱含热泪。
月亮升起,室内的课程仍在如火如荼地继续。苏瓷瓷老师又展示了两篇同学们的作品,为同学们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她总结点评道:“口语、书面语、文学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三种语言,而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语言匮乏和无病呻吟。”她用准确且独到的语言劝诫同学们,要保持创作者的思想高度和敏感性,需写“真实之情”。
从三毛的凄苦别离中走出,同学们又踏入张爱玲《金锁记》的冷峻意象世界。大家沉浸在浩瀚的语言海洋里,体悟情与义的真挚内核,以思想碰撞思想、用心灵呼应心灵,不知不觉间,课程已悄然迈向尾声。
文字治愈内心,而美食犒劳身体,忙碌了一天的同学们此刻也体会到了身心的双重充实。大家默契地传递碗筷,畅快地品味王老师亲手烹饪的美食,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齐聚一堂,在异乡、在田野工坊课堂上,感受到了家庭的温度与态度。
“和食堂的饭不一样,”李文静同学夹着一块红烧肉感叹到,“这儿和家里一样!”家的烟火气再次触动了大家的心脏。此刻,在场的同学们真实地感受到了集体的归属与信赖。抚慰思乡之苦的秘籍不再只是思恋一朵缥缈的故乡云,更是品味一顿踏实有温度的烹饪。
“我从来没吃过拔丝土豆。”卢怡然同说道,“重庆人难以想象甜口土豆,但是这道菜出人意料的美味。”在同学们对王老师的菜品赞不绝口的时候,王老师悄然现身楼顶,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美好时刻。
“来,拍张照!”在王老师的亲切呼唤下,二十几张热切的脸庞纷纷抬起,疲惫而兴奋的脸、急促而惊讶的脸、满足而幸福的脸……年轻的面庞在镜头下的“咔嚓”声中定格。正如普鲁斯特所说“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撰稿:卢怡然
摄影:邱欣怡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马静 兰欣 宋欣竹 秦宇 赵博凯
上一条:【创意写作】行脚东溪古镇,让创意写作在旧时光烟火里生根
下一条:【淬炼商学院】从“AI小白”到“实战能手”:成都沉浸式AI教育训练营的蜕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