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移通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通识教育】解码巴渝:地质脉络里的文明印记(上) ——綦阅工坊系列活动第6期

2025-10-24

10月12日下午,横山书院綦阅工坊与通识教学部联袂打造的“围炉共话”师生共读活动在横山书院展开。作为通识课程《巴渝历史与文化》的横向延伸,本次活动特邀知名地质学家张锋博士担任主讲嘉宾,以“红蓝色的重庆”为核心主题,带领现场师生深入探寻重庆这座“8D魔幻之城”背后的地质演化奥秘。

活动开始,张锋博士首先聚焦“红重庆”的由来,解释其源于广泛分布的红色、紫红色砂岩与泥岩,这些形成于陆相沉积环境的岩石,因富含三氧化二铁等氧化物,不仅造就了“四川红盆”的地质奇观,其风化后形成的紫红壤,也成为“红重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孕育出丹霞地貌的独特景致。随后,他转向“蓝重庆”,介绍灰岩等碳酸盐岩天然呈现的灰蓝色调,这类岩石经长期地质作用,塑造出长江三峡、芙蓉洞、奉节小寨天坑等世界级喀斯特景观,同时还蕴藏着亚洲第一的钡矿、品质优良的天青石矿及页岩气等宝贵矿产资源。

从2.37亿年的沧海桑田变迁,到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等地质运动对重庆地貌的塑造;从记录生命演化的“生命史书”——酉阳5亿年叠层石,到不同地质时期岩石地层中丰富的化石遗存,张锋博士用详实的地质数据、生动的图片资料,将重庆复杂的地质演化脉络清晰呈现,让在场师生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重庆从古特提斯海到如今“山城”“桥都”的演变历程。

互动环节中,王梓凡老师探寻“二郎担山赶太阳”等巴渝神话与綦江地质的关联,冉魏老师追问重庆传统建筑与本地岩石的联系,罗茂格老师则关注战国巴人“板楯蛮”锐气与本地铁矿资源的关系。张锋博士一一回应,指出綦江存在古河道改道、山体滑坡等清晰地质痕迹,这些痕迹与神话中“山河变迁”的描述相呼应,能为解读民间文化提供科学依据;重庆传统建筑多用砂岩与灰岩,砂岩易加工且透气,适配潮湿气候,灰岩坚硬耐风化,二者共同奠定“山城”建筑基底;本地铁矿不仅分布广,部分矿点靠近巴人遗址,便捷的资源获取为兵器制造提供支撑,间接强化了巴人尚武特质。

现场学生也积极参与提问:“在巴渝地区开展岩石挖掘时,如何在保护石头的同时,兼顾对巴渝历史文化遗存的留存?”张锋博士解答:“挖掘前需结合巴渝地质图谱与历史文献划定保护范围,避免破坏含巴人活动痕迹的岩层;挖掘中用软质工具操作,减少对岩石表层的磨损,若发现嵌有古生物化石或与巴渝古代聚落相关的岩石,需立即暂停并联系专业团队评估,确保地质标本与历史文化信息同步留存。”

本次分享会不仅让师生们深入了解了巴渝地区的地质奥秘,更搭建了地质学与地方历史文化的对话桥梁。未来,通识教学部将继续联合横山书院,举办更多跨学科、高质量的师生活动,助力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综合素养。

学生心得

以前读巴渝神话只觉得有趣,今天才知道‘二郎担山’可能藏着地质变迁的密码。砂岩造就吊脚楼、铁矿支撑巴人勇武,这些知识让我明白,巴渝文化不是孤立的故事,而是长在地质脉络里的活历史。

——2024级互联网金融3班李福威

张博士讲的岩石保护方法特别实用,尤其是‘地质与文化同步留存’的理念,让我意识到今后做野外考察时,不能只关注岩石本身,还要多留意它背后的历史印记,这才是对巴渝大地真正的尊重。下次要是有机会参与岩石挖掘实践,我一定会把今天学到的保护方法用上,尽量留住每一块石头的‘故事’。

——2024级互联网金融1班华鑫灵


图文:王梓凡

通识教学部 横山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