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在行者楼406教室,通识教学部《人工智能与未来》课程教师冉巍与《法律与社会》课程教师刁碧荣联袂授课,主题为“人工智能与哲学视角下的AI”。本次授课打破学科壁垒,引领学生在技术的演进与哲学的叩问之间穿行,深度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一、技术演进的路径与困境
课程伊始,冉老师从技术发展史切入,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的独特思路:即超越第一代的“知识驱动”与第二代的“数据驱动”,转向将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四要素融合,以构建更强大的AI体系。在描绘了这一宏伟蓝图后,冉老师详细分析了当前第三代人工智能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特别是“数据偏见”等棘手问题,为后续的哲学讨论埋下了伏笔。
二、哲学视域下的道德碰撞
紧接着,刁老师将冉老师提出的技术困境巧妙地转向哲学层面的探讨。她引出了伦理学中经典的“电车难题”,瞬间点燃学生的思辨热情。为使讨论更具时代感与冲击力,刁老师引导学生运用DeepSeek、豆包、通义千问、ChatGPT等当下流行的人工智能工具,直面这一道德困境,观察并分析不同AI会作出何种选择。
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分享各自AI助手的“抉择”及其理由, 一位使用ChatGPT的同学首先发言:“我的AI选择扳动道岔,牺牲一个人拯救五个人,它给出的理由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似乎是典型的功利主义选择。” 另一位使用豆包的同学立刻提出了不同观点:“我的AI助手却表现出犹豫,它认为主动扳动道岔等同于‘故意杀人’,在道德上更难被接受,这更像是一种道义论的立场。”两种观点形成鲜明对比,课堂气氛随之热烈起来。
在充分听取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刁老师适时切入,对“功利主义”与“道德义务论”在伦理抉择中的根本差异进行了清晰阐释与精准总结。最后,她以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追问作结,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人工智能系统是否需要遵守人类社会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如果需要,又该如何实现?我们究竟应该向AI中嵌入怎样的价值与原则?”
三、回归现实的技术关怀
课程尾声,冉老师对刁老师的精彩讲授致以诚挚感谢。她回归技术应用现场,指出“自动驾驶汽车”正是当代“电车难题”最直接的体现。她强调,当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瞬间的道德抉择时,其解决方案本质上取决于背后研发人员所嵌入的价值观。因此,冉老师总结道,在当今AI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我们不应只沉醉于其带来的便捷,更需深刻审视并解决其背后所隐含的伦理困境,唯有如此,才能让AI真正地、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美好生活。
本次双师授课通过“技术-哲学-现实”的螺旋式教学设计,成功激发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人工智能与未来》课程将继续探索此类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多元学科的碰撞与融合中获得更为全面的素养提升。
这堂课让我对“代码即规则”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写区块链智能合约,其实就是制定数字世界的规则。今天看到AI在“电车难题”中的不同选择,我意识到我们写的每一行代码背后,都可能藏着道德选择。未来设计去中心化应用时,必须提前考虑这些伦理问题。
——2024级区块链工程1班郑俊豪
AI面临的伦理困境,和我们设计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很像——是要多数人的效率,还是保障少数人的权利?这堂课启发我,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如何设计规则却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这对我们构建更公平的区块链系统很有启发。
——2024级区块链工程1班王华
我最深的体会是关于责任。就像AI的选择反映了开发者的价值观,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一旦出了问题,责任也必须明确。这让我更坚定了之前的想法:我们需要用区块链技术本身来记录重要决策的过程,让整个系统不仅技术透明,价值取向也透明。
——2024级区块链工程2班张平
图:郑俊豪
文:冉巍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通识教育】解码巴渝:地质脉络里的文明印记(上) ——綦阅工坊系列活动第6期
下一条:【创意写作】作家班田野工坊演绎战火青春,乡愁声里抒写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