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妹,这枚弹壳你收着,等我把侵略者赶跑,就回来给你戴红花!”
“哥,你要活着!我在村口老槐树下,等你回来娶我!”
“站着回来我是功臣,躺着回来我是光荣的烈士。总之,你等我。”
……
农家小院里,这感人的一幕又一幕,原来是作家班非虚构工坊的学生正在演绎自己创作的剧中情。
10月19日下午,微风,微冷,2025级作家班田野工坊迎来第一期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学生,非虚构工坊的师生们在王恒绩老师的农家小院热闹开讲。七组男女学员两两搭档,现场创作“战场上恋人分别”的台词,用真挚的演绎将战火中的深情娓娓道来,小院里掌声与感动交织。课程尾声,王恒绩老师以余光中《乡愁》为引例,讲述诗歌背后的家国情怀,更以歌声传递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这场融合创作、演绎与家国情怀的课堂,成为同学们难忘的文学记忆。
第一期田野工坊课堂以《丢失的感官》为基础,以“激活感官,深化情感表达”为核心,延续了非虚构工坊“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的教学理念。农家小院的砖墙上挂着老照片,院角的竹筐里堆着刚收获的南瓜、丝瓜和大白菜,质朴的场景与“战争别离”的创作主题形成强烈对比,反而让学员们更易沉浸于情感共鸣。
“非虚构写作不仅要还原事实,更要捕捉情感的细节。战场上的离别,藏着最浓烈的牵挂与信仰,今天就让大家用台词把这份情感‘说’出来。”课程开场,王老师便点明创作方向,随后挑了14名学员分为七组,每组需在3分钟内完成一段对话创作,既要符合战争背景,又要通过台词让人物情感与故事主题得到升华。
分组时,王老师宣布规则,每次都由一名女生出列,点出本班任意一位男生搭档,演绎战场情侣离别戏。一瞬间,大家都露出羞怯的表情。女生李京徽勇敢举手,但她觉得每个男生都优秀,决定谁也不得罪,提出了一个游戏规则:女生闭着眼,七名男生围着她转,当她喊停时,哪个男生站在她面前,就是她的课堂搭档。结果,七名男生乖乖地围着她转,当她喊停时,朱俊洁同学正站在她面前,两人相视一笑,到一旁稍做准备,接着另外的搭档也如法炮制,只有轮到女生陈俊琏时,她直接点将陈修贤同学,两个老陈家的孩子在一起沟通。而班长徐才金和学委王杨直接成为“一对儿”。
一组组学员偏居一隅商商量量,有人查阅战争时期的书信资料,有人模拟恋人分别时的语气,有人走到院外的田埂上,试图从秋风拂过田野的声响中,捕捉离别时的伤感氛围。
“不能只说‘我想你’‘你要保重’,太普通了!”学生徐才金与搭档王杨讨论时,提出要加入“具象化的信物”,“比如士兵的弹壳、恋人的绣花帕,这些细节能让台词更有画面感。”最终,他们创作的台词里,双方各自将信物交给对方,一句“这信物能挡子弹,能护你心”,让现场师生瞬间红了眼眶。
李京徽和朱俊洁上场了,将一对恋人的生离死别演绎得很不错,尤其是李京徽,爱恋中又藏着紧张和死别的揪心,李京徽的眼泪都出来了,同学们举着手机围拍,演得真好。第二对是陈俊琏和陈修贤,好一个大大方方的女生,离别时,直接扑进了男生怀抱,两人深情相拥,泣别,惊着了所有同学和老师,要知道,现场有三位老师和31名不同年级的学生,剧终时,所有人都大声叫好。
各组依次演绎时,小院里的气氛达到高潮。有的组加入肢体动作,男生挺直脊背敬军礼,女生强忍泪水却攥紧衣角;有的组则用低沉的语气,将“等战争结束,我们就办一场最隆重的婚礼”的约定,说得既心酸又充满希望。其中,学员陈慕涵与扶梦悦的演绎格外动人——男生饰演的士兵即将奔赴前线,女生饰演的恋人没有哭哭啼啼,而是笑着说:“我给你缝了件新棉衣,里面絮的是去年的芦花,跟你老家的一样暖。要是想我了,就摸一摸棉衣,像我在给你捂手。”话音刚落,小院里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王老师说,这台词太戳人了,没有直白的伤感,却把牵挂藏在每一个细节里。接着,王杨与徐才金,李青宇与傅永丹,谭祖梦与陈春竹,刘钰与孙俊豪,依次上场,让师生们好好过了一把眼瘾。
王老师在点评时说道,虽然整体表现不错,但场景设计的艺术高度不足,如果女生对恋人说:“你勇敢地走吧,别回头,别当逃兵。干革命总会有人牺牲的,我会照顾好腹中的孩子,他是我们的爱情结晶,你全须全尾地回了,你展示你的军功章给孩子看。如果你躺着回了,我会告诉孩子,他有一个英雄父亲,等他长大了,我送他去他爸爸生前的部队,继续保家卫国。”
同学们顿时哇哇连声。王恒绩老师说,每当动笔创作时,首先就要想,我这个作品有价值吗?能给社会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和深思?他强调简单的搞笑,是最低级的娱乐。
随后,王恒绩老师话锋一转,从“离别”谈到“乡愁”,“战场上的离别,是小家的牵挂;而海峡两岸的分离,是大家的乡愁。有一位诗人,用短短几行诗,写尽了这种牵挂与期盼。”说着,他缓缓朗诵起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朗诵声落,小院里一片寂静。王恒绩老师接着讲述《乡愁》的创作由来:“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生活多年,始终牵挂着大陆的故乡。1972年,他在台北写下这首诗,把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还有对两岸统一的期盼,都融进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识里。”他语气坚定地说:“‘浅浅的海峡’,隔不断血脉相连的亲情,更隔不断两岸同胞对统一的渴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史事实,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总有一天,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到那时,‘乡愁’就不再是分离的遗憾,而是团圆的喜悦。
大学很认真地点头。王老师又说,如果让文学作品插上音乐翅膀,会有怎样的艺术呈现呢?同学们充满期待。王老师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了《乡愁》。没有伴奏,只有秋风轻轻吹过树叶的声响作为背景,简单的旋律里满是家国情怀,学员们静静聆听,有的跟着轻轻哼唱,有的眼中泛起泪光。“第一次听人唱《乡愁》,比朗诵更让人感动。”赵博凯同学说,“突然更懂了诗里的牵挂,也更明白祖国统一的意义。”
《创意阅读》课的殷文佳老师带着同学们接着上课,在鸟鸣与微风中,她特意设置了《鱼翅与花椒》《我的二本学生》等经典非虚构作品,从“非虚构的核心特征”与“创造性阅读”两个维度,和学员们展开深度互动。
课程结束时,天色已暗。王恒绩老师早已为师生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院子里支起几张大桌,热气腾腾的红烧肉、猪蹄火锅、炖鸡汤、拔丝苹果摆满桌面,大盆的蛋炒饭冒着香气。“大家学习了一下午,肯定饿了!今天咱们就是一家人,热热闹闹吃顿饭!”王老师热情地招呼着大家,师生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肉喝汤,一边继续聊着课堂上的创作,聊《乡愁》里的家国情怀,聊着田野里的农家夜色有多美。夜色更深了,小院里的灯光温暖明亮,欢声笑语与饭菜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成为这堂田野课堂最温馨的收尾。
据悉,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的六大工坊,每学期会轮流开展一次田野工坊课堂,让学员在传统教室以外的场景中感受文学不一样的温度。
撰稿:王恒绩、殷文佳
摄影:龚浩楠、赵博凯、刘冰冰、杨莹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上一条:【通识教育】从技术路径到哲学思辨,共探AI发展的伦理边界 ——记《人工智能与未来》双师授课
下一条:【创意写作】为德国学生打造沉浸式中华文化课——创意写作学院特别双师课出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