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移通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创意写作】为德国学生打造沉浸式中华文化课——创意写作学院特别双师课出圈了

2025-10-24

教师简介

 

创意写作学院 王恒绩个人简介

作家、记者、影视编剧、高校教师,重庆市綦江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移通学院“教授进中学”宣讲组成员。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青联等国家多个部委颁发的多个国家级大奖,共获107个省市级及国家级奖项。

现供职于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担任教学督导暨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工坊导师,教授《创意写作思维训练》《非虚构工坊》《古诗词背后的故事》《经典演讲》等课程,获“最美教师”等数十个教学奖。

创意写作学院 徐冰玉个人简介

新闻与传播硕士,法语文学学士(持有法语专业八级证书),英法双语。参与字节、京东等项目,指导新媒体实训项目。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挑战杯省级竞赛一等奖,拥有软件著作权及多篇学术论文,擅长新媒体运营与数据化营销。

10月21日上午9时,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非遗馆三楼教室内掌声阵阵,来自德国AGS公益集团组织的高中研学团三十余名师生,正全神贯注地倾听《汉字源流与书风万象》中华文化课。这堂由学校指定、并由该校创意写作学院精心策划的特别双师课,以汉字为纽带,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厚重与璀璨,化作生动有趣的沉浸式体验,让远道而来的德国师生超越时空,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友谊也跨越了山海。

十天打磨60页PPT,让汉字“活”起来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足够奢华,我们要让德国师生透过汉字,看见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早在研学团到访前,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苏瓷瓷便牵头组织核心教师团队召开专题会议,敲定课程主题与框架。考虑到文化传播的专业性与趣味性,团队最终决定以“汉字演变史”为主线,搭配丰富的互动环节,让抽象的文字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可体验。

本学期新入职的徐冰玉老师,拥有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法语文学学士学位,且持有法语专业八级证书的青年教师,不但承担了王恒绩老师的同声传译工作,更包揽了课件制作的核心任务。为了让内容兼具学术性与观赏性,徐冰玉查阅了大量考古文献、历史影像资料,从贾湖刻符的考古报告到甲骨文的拓片高清图,从金文鼎器的实物照片到不同书体的演变动态演示,她逐一筛选、消化、整合,甚至自费购买了多件汉字演变相关的文创道具,只为让德国师生能直观感受中华文字的温度。

“不能让外宾失望,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必须让他们再一次叹为观止。”徐冰玉笑着回忆筹备过程,十天时间里,她反复修改课件内容,从最初的30页草稿迭代至最终的64页完整版,每一个知识点的表述、每一张图片的排版、每一段互动环节的设计,都与王恒绩老师逐页商榷、打磨细节。“比如讲到小篆时,我们特意加入了李白《将进酒》的小篆全文,既展示书体之美,又能串联起唐代文化;讲到楷书时,又搭配了京歌《梨花颂》的歌词手稿,让文字与艺术碰撞出火花。”王恒绩老师说,团队的目标很明确:不是“灌输”知识,而是“邀请”德国师生走进汉字的世界。

从结绳记事到《梨花颂》,汉字里的中华文明震撼人心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欢迎你们从一个伟大的国家来到另一个更伟大的国家研学!”课堂伊始,王恒绩老师的开场白便充满热情,经徐冰玉老师流畅的同声传译后,瞬间拉近了与德国师生的距离,教室内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而在看到非遗馆的陈列与校园的景致后,德国学生们早已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小声感叹“中国的大学太漂亮了”。

课程从两万年前的“结绳记事”缓缓展开。王恒绩老师手持仿制的绳结道具,结合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骨针与饰品的文物图片,向师生们讲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如何用“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的方式记录生活。“这是汉字诞生前最原始的‘信息编码’,为后来的文字创造奠定了思维基础。”随着徐冰玉老师同步翻译,德国学生们纷纷凑上前观察绳结的细节,有的还试着模仿打结的动作。

从新石器时代的契刻符号,到商代甲骨文的“占卜日记”,再到西周金文的“家族丰碑”,王恒绩老师以时间为轴,用生动的故事串联起汉字演变的关键节点。当讲到甲骨文时,他展示了刻有“日”“月”“山”等象形字的拓片,“你们看,‘日’字像圆形的太阳,‘月’字像弯弯的月牙,古人用‘画’来记录世界,这就是汉字最动人的‘象形之美’。”

德国学生听得入神,一名男生举手提问:“这些文字是刻在龟甲上的吗?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做?”王恒绩老师都做了详细解答,这也是德国学生触摸到了最早的中华文明,充分感受到了文明古国的历史深度。

课堂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小篆教学环节。王恒绩老师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小篆体《将进酒》,真是美轮美奂,他声情并茂地吟诵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时而激昂、时而豪迈,将李白的纵狂与洒脱演绎得淋漓尽致。徐冰玉老师同步进行德语翻译,不仅传递诗句的含义,更用语气还原了诗歌的情感。吟诵结束后,王恒绩老师邀请三名德国学生上台,手把手教他们书写小篆“酒”字,从笔画的圆转流畅到结构的对称均衡,学生们学得格外认真,当写出第一个完整的小篆字时,台下掌声雷动。“在你们的唐朝,我们德国还没建国。”一名德国学生在课后交流时感慨,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让他对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有了全新认知。

而当课程推进到楷书部分时,惊喜再度升级。王恒绩老师没有单纯讲解字体特点,而是播放了京歌《梨花颂》的片段,并展示了用楷书书写的歌词手稿。“‘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楷书的横平竖直,就像京剧的唱腔一样,端庄稳重又充满韵味。”话音刚落,他竟以清亮的女声演唱起《梨花颂》选段,婉转的唱腔、细腻的情感,瞬间惊艳了全场。

德国女老师阿格娜丝立刻向徐冰玉老师追问:“王老师的专业是唱戏吗?”在得知这只是王老师的爱好时,阿格娜丝连连竖起大拇指,用中文说“太棒了”。随后,王恒绩老师一句一句教德国学生演唱,虽然语言不通,四名学生依旧学得很认真,有两位在“跟我学”环节,表现优异,稚嫩的唱腔与台下的掌声交织在一起,成为课堂上最温暖的瞬间。

研学团点赞“没听够”,汉字架起友谊之桥

“这堂课程太精彩了,我们根本没听够!”课程结束后,德国研学团代表阿格娜丝老师走上讲台,紧紧握住王恒绩与徐冰玉的手,激动地表达感谢。她指着台下仍在兴奋交流的德国学生说:“你们看孩子们的笑脸,他们太开心了——这就是研学的意义,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走进一种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阿格娜丝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德国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大多停留在“难写、难认”的印象中,但这堂课程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看法。“从结绳记事到不同的书体,从诗歌吟诵到京剧演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汉字的演变,更是一个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她特别提到,徐冰玉老师的同声传译精准又生动,不仅传递了知识,更用语言的温度消除了文化隔阂,让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被轻松理解。

参与课程的德国学生卢卡斯则表示,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小篆书写与《梨花颂》演唱环节。“写字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古人对文字的敬畏;唱歌的时候,我虽然不懂中文,但能感受到那种情感。”他还主动向王恒绩老师索要了小篆“福”字的道具,表示要带回德国,教给家人和朋友。

ABS排名中国民办大学第一的重庆移通学院,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与德国很多大学和中学、公益组织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研学交流、学术研讨等活动日趋频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苏瓷瓷副院长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依托创意写作等特色学科,设计更多优质的中华文化课,让更多国际友人透过汉字,读懂中国、爱上中国,为推动中德两国文化交流与友谊搭建更坚实的桥梁。


摄影 庄琪 吴秀琴

撰稿 王恒绩

供稿 创意写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