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移通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通识教育】协同研课促教学 共读好书启新思——记《生活中的经济学》集体备课暨读书会

2025-09-25

为提升教师经济学理论转化能力与课堂教学实效,推动课程团队专业素养协同发展,《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组于9月17日晚以"线上+线下"双校区联动模式,同步开展"成本"主题集体备课会暨《通往真相之路》读书会。本次活动聚焦两大核心任务:强化教师对"成本"核心概念的教学把控力,贯通理论知识与生活案例的衔接路径。周世绮、张莹两位教师进行说课展示,王辞、罗一瑛补充教学案例,成庆担任理论领读人,全体课程组教师参与研讨,集团专家全程提供专业指导。

一、案例化教学拆解成本核心

备课伊始,周世绮老师从资源稀缺性切入,结合欲望无限与产品有限的矛盾,通过黄油与大炮模型引导学生思考稀缺约束下的选择逻辑。张莹老师衔接成本分类,聚焦历史与现实,用多个案例讲解历史成本、沉没成本以及价格与成本的影响,引发相关思考。随后,王辞老师提出“俗语破题”的教学方法,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引入成本概念,并借助国庆节点设计北京出游计划,对比不同出发场景的成本差异,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成本陷阱。罗一瑛老师依托自身物理学背景分享双师授课经验,从经济学角度讲解核心成本知识,从物理学角度解读时间不可逆性,引导学生理解不纠结过去投入的深层逻辑,实现跨学科与价值观教育融合。

集团专家肯定说课设计与案例补充,同时围绕成本核心概念厘清教学误区。他强调,《生活中的经济学》教学需遵循少讲概念、多析现象的原则:知识点无需繁杂,关键是用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原理,教师需提前储备案例,让课堂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二、《通往真相之路》校准教学逻辑

领读环节,成庆老师领读《通往真相之路》第12章“学问是层纸,但需走对路”,指出教学中易忽视理论适用范畴。比如学生常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并列为核心著作,却未察觉二者分属哲学与经济学领域。成老师结合教学经验举例,过去讲解成本概念时,曾有学生提出“做公益不考虑成本,是不是违背经济学理性”,正是因为混淆了道德哲学与经济学的理论前提,而通过书中“理论范畴不可跨界比较”的观点,能帮助学生清晰界定不同学科的分析边界,避免用道德标准衡量经济行为,或用经济逻辑否定道德选择。

集团专家在读书会总结中进一步强调,好的理论需满足“正确、简约、解释力强”三大标准。这正是《通往真相之路》整本书的核心主张,也是“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设计的关键原则,让教学聚焦于运用机会成本分析具体现象,比如用“读大学的生活费不是成本(因不读大学仍需支出)”这一案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无放弃则无成本”的核心逻辑。此外,专家推荐了一本著作,该书没有传统经济学的概念堆砌,而是用生动案例诠释经济学原理;如用李清照“赌书泼茶”的生活场景,阐释休闲时间的机会成本与个人收入的关系,这正是我们课程需要的素材。专家建议教师可从此类书籍中遴选案例,将书中理论逻辑与生活现象紧密结合,使抽象的成本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此次集体备课及读书会校准了成本章节的教学逻辑,丰富了案例库与教学模式,课程组教师一致认为,未来教学中,需以理论简约化、案例场景化,将研讨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让学生更轻松掌握经济学思维,真正用经济学理解生活。



图 文:刘静宜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