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晚7点,被《洛杉矶时报》誉为“中国的罗杰・伊伯特”的双语作家、文化评论人周黎明老师,走进重庆移通学院下里巴人剧院,为在校师生带来一场主题为《电影鉴赏》的精彩讲座。讲座中,周黎明老师以数十年的实践经验与深度思考,围绕电影叙事展开分享,引导师生探索光影背后的叙事核心,引发在场师生的深刻共鸣。
“经典有时代性,每一个时代有自己的经典。”讲座开篇,周黎明老师的这句话便直击核心,点明了本次分享的思想基调 —— 在时代语境下解读叙事的魅力。他始终秉持“叙事的魅力藏在细节与结构的精妙平衡中”这一鉴赏准则,并以麦浚龙执导兼编剧的港片《风林火山》为切入点,展开对电影叙事的深度剖析。
谈及《风林火山》,周黎明老师直言,这部被寄予厚望的影片虽拥有出色的摄影、坂本龙一操刀的配乐以及老戏骨加持的演员阵容,但“编导似乎根本不在乎故事”,导致观众普遍反映“不知所云”。他评价道:“预料之中的不知所云,但又是预料之外的美得不可思议。当香港影史上最好的美术和置景遇上几乎为零的剧本,结果究竟是什么?这个片子的意义可能五年十年之后才能回答,目前看来它就是一个拍了两个半小时的大型装置艺术,挺差的。”
借由《风林火山》的案例,周黎明老师进一步提出核心观点:“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讲故事,故事是有技巧的、有章法的。” 他形象地比喻:“打破这些章法、规则的前提是必须熟练掌握它,一个连走路都不会的人,是不合适练习跳高、跳远的。”同时,他将叙事的形式进行延伸,指出剧本只是众多故事形式之一,回溯历史,一两百年前是小说,两千年前则是戏剧,“几乎所有人、所有职位,都涉及讲故事,会讲故事,才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
随后,周黎明老师从“讲故事是人类的刚需”出发,引入世界名著《人类简史》的观点,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四个阶段,并着重强调“认知革命的一大特点是拥有想象,能通过虚构事物共同编制出故事”。他以《史记》和杜甫诗篇为例补充说明:“人类有虚构本能,《史记》生动到像文学,杜甫的《石壕吏》真实到被很多人当作民间历史,‘石壕吏’是否为他亲眼所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样的事在当时肯定屡见不鲜。”
讲座尾声,周黎明老师聚焦电影的社会价值,明确指出:“好的电影作品能够传递正向价值观、推动社会议题关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激发科学兴趣、传递集体精神;而坏电影则可能误导认知、消耗观众信任,或造成资源浪费,助长不良社会风气。”
此次讲座,周黎明老师以丰富的案例、深刻的见解,为重庆移通学院师生打开了电影鉴赏的新视角,不仅让大家深入理解了叙事的核心密码,更启发师生们在未来成为叙事的主动鉴赏者与积极实践者,从光影到文字,更好地感受与传递故事的力量。
课后问答环节
问:当真实和故事相左时,为什么多数人会自动选择故事?
——2025级数字媒体艺术刘妍汐同学
答:故事能给你爽感,而真实多半令人郁闷。大量网络事件中,警方的调查可以说是力所能及最接近真实的,但网民读了通常闷闷不乐;而第一时间出现的网络演绎,能迅速以百万千万的量级被传播、被相信;后者往往符合民众的心理预期。如姜萍事件,一个底层小人物逆袭的案例,让所有不懂数学的人顿时觉得自己是地球运转的主人公,同样套路的电影数以千计。
撰稿:刘妍汐
摄图:李俊怡
(名师课堂办公室供稿)
下一条:在移通听讲座|北京交通大学冀振燕教授:人机共生时代,机器人技术与产业迭代的突破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