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在移通听讲座|北京交通大学冀振燕教授:人机共生时代,机器人技术与产业迭代的突破与坚守

2025-10-14

人工智能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产业与生活。10月9日晚7时,北京交通大学冀振燕教授受邀走进重庆移通学院合川校区下里巴人剧场,以“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深入剖析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当前突破及未来方向,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兼具技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分享。

讲座开篇,冀振燕教授通过一段2025年春节期间的机器人团体舞蹈视频,直观展现了机器人技术的突破。视频中,20台人形机器人精准同步完成旋转、跳跃、队形变换等动作,关节灵活度堪比人类舞者,更能配合音乐节奏在0.5秒内快速调整姿态。“这并非简单的程序复制,而是AI算法与机械控制深度协同的成果。”教授指出,当前机器人已实现“灵敏感知环境+流畅动作控制”的双重突破,无论是工厂里的精准操作,还是家庭中的服务交互,都在更贴合人类需求的方向融入日常生活。

在梳理机器人技术演进脉络时,冀振燕教授强调,技术发展始终与伦理规范“同频共振”——技术向前一步,伦理约束就要紧跟一步。她提到,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原则”(不伤害人类、服从人类合法命令、保护自身存在)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技术迭代不断丰富内涵的“行业底线”。结合四次关键发展阶段,她清晰勾勒出机器人产业的成长路径:

1954至1960年,工业机器人起步,世界首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进入通用汽车工厂,替代人类完成焊接、搬运等高危工作,开启“机器替人”序幕,但仅能执行固定单一程序;

1960至1980年,机械臂进入普及期,液压驱动机械臂在汽车制造领域大规模应用,如福特工厂借此将车身组装效率提升3倍,却仍需人工编程,无法应对复杂场景;

1990至2020年,智能技术萌芽,视觉、力触觉等传感器技术突破催生服务机器人,扫地机器人能避障、医院配送机器人会轻拿轻放药品,机器人开始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

2020年至今,具身智能成为热点,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Walker X等人形机器人不仅能模仿人类动作,还能通过观察自主学习工具使用,拥有“自己做决策、适应新情况”的能力。

机器人技术如何落地生活?冀振燕教授通过多个案例,展现了机器人从工业到民生的“全场景渗透”格局。在工业领域,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部署2000余台工业机器人,覆盖焊接、装配、检测全流程,以往100人一天完成的起重机底盘装配,如今20台机器人8小时即可完工,合格率还从98.2%提升至99.97%;人形机器人更承担起“柔性搬运”任务,解决传统机械臂“只能在固定场景工作”的难题。在公共服务领域,海尔“HIVA海娃”家庭机器人能控制家电、监测老人健康并预警,还能辅助儿童教育;乐聚“夸父”人形机器人在汽车4S店负责零件拣选、客户引导,关节活动度达270°,可灵活抓取不同尺寸零件盒;教育机器人也已走进中小学课堂,助力培养青少年AI思维。在特种领域,防爆机器人能在油库、化工厂承受120℃高温巡检,检测泄漏点;地震救援机器人可钻进坍塌废墟,30秒内定位幸存者,2024年甘肃地震中就协助救出12名被困人员。

“机器人要大规模应用,技术突破和成本控制缺一不可。”冀振燕教授详解了当前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在机械结构上,国华智能研发的7自由度仿生手臂,精度达发丝直径1/20,能完成拧瓶盖、穿针引线等精细动作,重量还从传统15公斤降至5公斤,能耗减少40%;在感知与控制上,机器人靠“3D视觉+力触觉”精准认物、感知力度,多台机器人协同工作时,还能自主分配任务、规避碰撞,并通过数据积累优化流程;在成本控制上,国产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精度已追平进口产品,价格却仅为进口的1/3,伺服电机国产化率超80%,推动人形机器人整机价格降至15-30万元“汽车级别”,2024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5%,中小企业采购占比从12%提升至35%。

讲座尾声,冀振燕教授展望未来:“随着‘机器人+AI’融合不断加深,机器人将从‘帮人干活的工具’,逐步升级为‘能与人协同的伙伴’。”这场讲座不仅梳理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脉络,更让同学们清晰看到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产业、贴近生活,为理解科技革命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课后问答环节

问: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看待机器人顶替必要人群的工作,让这群人失去该项工作,从而加大其他行业的竞争呢?

——2025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李思琪

答:机器人替代高危、高技工作是技术升级必然,现有机器人更多只是试行阶段,致部分人失业、加剧竞争的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机器人原则从来都是服务于人类,我们需要正视机器人只是一个服务于人的工具这样一个观念。



撰稿:李思琪

摄图:何延冰

(名师课堂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