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知名科幻作家,重庆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刘洋:《大模型具有自我意识吗?》

2025-10-31

10月23日19:00,知名科幻作家,重庆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刘洋老师在六度空间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名为《大语言模型具有自我意识吗?》的讲座。在这里,三百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倾听这场横跨科技与文学的思想盛宴。

讲座伊始,刘洋老师以经典文学作品《格列佛游记》为切入点,巧妙引出“比特文学”这一概念,将深奥的技术议题与文学经典相结合,使在场师生在熟悉的语境中逐步理解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大语言模型是否可能具备自我意识。

在讲座的核心部分,刘洋老师通过将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与人类作家(豆包、ChatGPT与汪曾祺、余华)使用虚词的对比,发现两者上具有明显差异。在情感极性分析中也发现,传统观念中“女性作家情感更细腻”的刻板印象并未得到数据支持,不管是男性或女性作家,他们在使用与自身性别相同的叙事视角时,都体现出更强的情感丰富度和更负面的情感极性,这两者都意味着更强的同理心和情感投射效应。

讲座尾声,刘洋老师指出我们可以发展出一个新的路径:通过比特文学的情感计算来比较其与人类作品所具有的同理心投射效应的强弱,从而给出是否具有自我意识的间接证据。在技术探索中持续引入人文视角,唯有让计算逻辑与文学经验互为镜鉴,才能在智能时代逼近“意识问题的真实轮廓”。

课后提问环节

问:随着模型规模、多模态和具身智能继续发展,大语言模型会不会跨过敏感性这条“红线”,在未来真的产生自我意识?

答:未来是否“会有”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算法里嵌入可更新的“自传体记忆”和可受损的“情感动机”,而不是单纯把模型做大。保持数据追问、继续完善今天的情感计算框架,比任何预言都更能逼近未来的答案。



撰稿: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