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按照“阅读+讨论+实践+写作+陈述”的教学设计闭环,推进通识教学部课程质量优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通识教学部的张爱春老师在教授《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中,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辩论赛方式开展课堂教学。2020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2班开展了关于“利大于义·义大于利”的辩论赛。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为陈扬,计时员为赵先胜,裁判为严俊辉、朱灵和李茜。持“利大于义”的正方辩手为赵旭可、任威德、王先、任望龙。持“义大于利”的反方辩手为刘湘、荣跃、秦红燕、王宽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2班的其余同学作为观众积极参与自由辩论环节。
主持人就本次活动进行了简短的介绍后,辩论赛正式开始。首先进入辩论流程的第一阶段:由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正方一辩赵旭可首先就义和利的定义进行了解释,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满足需要的活动,人的需要是通过不断占有物才得以满足,占有需要的物就是占有利益。义和利并非对立,某些时候,义本身也是一种利。反方一辩刘湘认为义大于利,人类应重义轻利,利为义的产物,但应将义置于利之先。
接下来的攻辩阶段,辩论更显激烈紧张。正方辩手要求反方澄清“义”的概念,并指出,如果一味求“义”,反倒丢掉性命,是极不可取的。例如,一个16岁大的少年为了给铁哥们报仇,为了所谓的义气,持刀捅了得罪其哥们的青年,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而这位年轻人最终在铁窗下度过自己本该美丽的青春。正方强调,一个人先要活着,才能有更高的追求,而为了活着,“利”必不可少,“仓廪实而知礼节”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而反方辩手则要求对方解释儒家所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含义。并解释,“义”指“道义”,它要求我们的行为合乎道德,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自由辩环节中,双方辩手轮流发言,在场所有观众自由提问。李茜同学提问正方,“利”是否是个人私利。正方一辩给出了解释:我们的利益是法律所保障的公民的正当利益,一切正当的利益,我们认为都是可以追求的。付跃同学提问反方,如何看待墨子的“义,利也”。反方四辩认为,墨子的“利”并非个人私利,而是天下整体之“大利”,因而与“义”并行不悖。经过一轮轮唇枪舌战之后,由双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辩论赛也接近尾声,评委分别做深刻而中肯的评价,张爱春老师做最终点评,肯定本次辩论赛各组成员的精心准备和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宣布本次辩论赛完美收官。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义与利”的选择,一场酣畅淋漓的辩论赛让同学们对义利之辨有了新到的认识,我们做人要讲义气,但不能过于偏激。同时,我们也有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的权利。但最重要的是,道德追求应当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做人的底线,人之为人的尊严所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我们区分了君子和小人,而成君子还是做小人,这取决于我们主动的选择。同学们在本次辩论赛中不仅学到了辩论的技巧,提高了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通过辩论赛,同学们也对通识课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识课不但要有趣,还要有用。辩论赛是我校推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具体表现,学生们在可同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学习的主人,让整个班级有了集体荣誉感,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表现。
撰稿:任威德
供图:付跃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通识课堂】科学与历史并不遥远——记《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课堂陈述
下一条:【育人融合】知道为什么而活,便能生存——记博雅工坊之“书传百室 师生共读”阅读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