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育人融合】知道为什么而活,便能生存——记博雅工坊之“书传百室 师生共读”阅读交流会

2020-12-25

为实现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的融合,12月15日下午2点在别都书院朋辈交流中心开展了博雅工坊之“书传百室 师生共读”阅读交流会第二十一期活动。由别都书院陈庭宇同学主持,通识教学部王妍和郑玲玲两位老师给同学们带去了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读书交流会始于郑玲玲老师的小调查:是否已经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否了解过本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生于1905年,中学时便被弗洛伊德、阿德勒的学说所吸引,高中毕业进入维也纳医学院。就读期间,他将精神医疗与哲学结合,特别去探讨精神医疗里的意义与价值问题,而这一主题,亦成为日后一生研究工作的中心。20世纪30年代,和大多的德国和欧洲的犹太人一样,弗兰克尔没能避免席卷整个欧洲的纳粹种族灭绝运动。尽管已经拿到美国签证,但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之前的病人,他还是选择留在奥地利承担自己的责任。1939年,他和家人被捕入狱。也正是由于这一经历使得其意义疗法的基本思想得到印证,并真切体验追寻生命意义带给自己的力量,正如弗兰克尔在书中多次引用“知道为什么而活,便能生存——尼采”。

郑玲玲老师还结合书中摘录、心理学知识介绍了本书的内容。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囚徒精神反应的三个阶段介绍了囚徒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则从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意义疗法,作为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意义疗法运用存在之分析帮助患者解决自身的情感冲突,这是弗兰克尔首创。

接着,王妍老师询问现场学生,“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同时,分享了在与学生的交流和咨询中了解到的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困惑。王老师通过生活中丰富的例证、影视作品中相关的人物故事,阐述了意义疗法中发现生命意义三种的方式:其一是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投入地做一件事;其二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投入地爱一个人;其三是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有尊严地应对苦难。

通过此次读书交流会,促进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而对于生命的意义探讨,每个人的回答都是独特的,正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在特定的时刻他应该发现并勇敢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独特使命。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生命中很多东西,但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撰稿/郑玲玲

供图/钟奇涛

(通识教学部 别都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