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18时,重庆移通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与廊桥书院联合主办的非虚构写作赋能培训在天空书院陀思妥耶夫斯基书店举行。此次培训邀请了中国作协会员、上海市虹口区作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简平老师,他以 “故事化采写是双向的达成” 为主题,结合多元从业经历,为8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
简平老师在讲座中围绕故事化采写的底层逻辑展开,指出跨界融合是新时代采写工作的必然趋势。他通过自身策划少儿杂志《哈哈画报》、执导儿童电影、策展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儿童出版馆等案例,生动阐述了 “故事化采写需要把握细节、扎根现场” 的观点。从搭建《稻草人》主题展览场景到发掘阮经天转型电影演员,他强调故事化采写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双向奔赴,采访者要以平等姿态建立信任,成为受访者的 “知心朋友”,同时以专业视角挖掘细节,捕捉人物与时代的共性。
针对新闻采写的操作难点,简平老师分享了实用经验。他提出采访记录的 “三大法宝”,即精准记录关键数据、完整留存事件信息、实时捕捉现场灵感。对于采访普通人,他建议记者放下对录音笔的依赖,全身心投入交流,与被访者建立情感连接,消除其限制感,从而了解真实故事、传递情感。在非虚构写作创作方面,他以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为例,强调深度报道要兼顾新闻真实性与事件细节化,通过挖掘人物经历和社会背景揭示深层价值。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简平老师强调故事化采写要坚守 “细节为王” 原则。他以自己用人工智能生成体检主题随笔却因缺乏细节而放弃的经历为例,指出人工智能虽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果,但无法把握真实细节和传递人类情感温度,而人类捕捉细节的能力难以被复刻。他鼓励师生保持批判眼光和不满精神,扎根现实题材,在非虚构写作中实现个人表达。
讲座尾声,简平老师为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院长方刚送上三本精选书籍,希望能为学院师生提供更多思考。
在互动环节,新闻采写产业学院指导老师罗影提出 “如何平衡客观记录与个人情感流露”“如何记录普通民众的意识流表达” 等问题。简平老师回应,记者可适当融入个人视角捕捉细节,通过隐藏采访工具让受访者敞开心扉,从碎片化表达中梳理情节、提炼观点。
此次非虚构写作赋能培训,为师生搭建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交流平台,传递了保留真实、聚焦细节、共情时代的创作初心。在人工智能盛行的当下,简平老师的分享为新闻采写和非虚构创作提供了新视角和方法,激励所有师生用真诚对话现实,以文字传递价值,让非虚构作品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力量。
撰稿:包云倩
摄图:崔建鹏、杨文杰
指导老师:罗青
上一条:【专业教育】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在三亚举办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一)
下一条:【党建动态】探寻东溪古镇,传承红色文化——大数据学院党总支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