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受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邀请,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燕燕应邀来到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在古剑书院龙泉会议室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谈非虚构写作”的专题培训。
讲座伊始,李燕燕首先厘清了“非虚构”与“报告文学”的概念与关系。她指出,“非虚构”是一种以“真实”为原则的写作界限,而非特定体裁;报告文学则是这一界限下的重要文体样式。她认为最早的报告文学是《史记》等史家书写,她梳理了从《史记》到《包身工》到《哥德巴赫猜想》再到新时代创作的非虚构(报告文学)发展脉络,并强调在“素人写作”兴起的当下,非虚构写作以其对“身边人身边事”的书写及由此带来的包容性,为写作者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论及非虚构写作的时代价值时,李燕燕指出,我们正身处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为中国故事提供了厚实土壤。她直面当前报告文学的现状,认为过度单一的“主题书写”忽视了纪实文体应有的展现、批评和引导功能。她呼吁,报告文学作家不仅要赞颂美好,也要勇于回应社会关切,书写“国之重器”的同时,不应忽视“民生百态”与“社会万象”。
针对老师们最关心的,如何讲新闻采写与非虚构写作结合的问题上。李燕燕分享了其独到见解。在题材选择上,她提出“平视”视角的重要性,认为创作者应选择自己熟悉并能融入其中的题材,而实现“一叶知秋”的效果。她生动地比喻,“仰视” 易失焦、“俯视” 易失真,唯有平视能完整展现生活的多维度面貌。在呈现手段上,她特别强调了“细节场景还原”的关键作用。她指出,细节是文学性的体现,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作家需要基于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受访者的理解,将粗线条的回忆展开为精准、贴切的现场还原,这正是“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实践,也是对真实的升华。
自由交流环节中,学院老师们围绕“如何用小的写作视角切入时代”“怎么教学生做好深度人物采访”等实际问题,和李燕燕副主席展开了热烈讨论。李燕燕鼓励教师们带领学生“走出书斋”,通过田野调查、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获取真实的生活样本。谈及采访核心技巧,她总结道:“成功的采访不仅需要与受访者真心相交,具备直面真相的勇气与思辨能力,更要拥有‘绝处逢生’的应变智慧——当预设提纲失效时,需敏锐捕捉现场感受,及时开拓新的话题方向。”
讲座结束后,在新采学院和书院部老师的带领下,李燕燕主席参观了南江书院、丁山书院和观云书院。她表示,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的书院建设独具特色,将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理念完美融合,为学生们营造了极具氛围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参观结束后,郝树静老师为李燕燕主席赠送了由新采学子采写的《我在书院读大学》和《商道故事》两本书。李燕燕主席鼓励新采同学们继续保持这份热情与敏锐,在未来的写作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本次培训,不仅让新采学院师生和专业非虚构作家面对面探讨实践教学,也让师生从李燕燕主席丰富而深刻的分享中,教学和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供了清晰的解答思路。未来,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将继续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指导,共同推动新闻采写教育与创作的创新发展。
文/图:曹佳欣
上一条:【戏影产教】深化产教融合 对标未来人才——记重庆移通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赴武汉考察交流
下一条:【工会生活】工会活动解锁非遗新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