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移通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戏影教学】立綦江绘巴渝 寻古韵向东溪 ——重庆移通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开展巴蜀在地文化主题艺术采风实践活动

2025-10-27

金秋十月,雾漫山城。10月20日至10月24日,重庆移通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2024级1-3班赴重庆市綦江区东溪古镇,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古韵东溪·笔绘巴渝”在地文化主题艺术采风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是戏剧影视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教学三提三创”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创新课堂模式工程”建设的重要实践举措,旨在通过沉浸式、场景化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对巴蜀文化的理解,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一、创新课堂模式:打造移动课堂,活化教学现场

本次教学实践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东溪古镇作为“露天课堂”和“天然画室”,实现了教学空间从校园到文化现场的延伸与拓展。古镇内保存完好的建筑群、纵横交错的街巷格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都成为学生观察、写生与创作的第一手素材。在教学组织上,依托东溪书院等场地设施,师生们构建起“理论讲授+现场观摩+实践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有效实现了“课堂—现场—创作”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平台,推动文化转化

本次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东溪古镇作为活态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机制。师生们通过对麻乡约民信局、南华宫、盐马古道、王良将军精神等重要文化节点的深入调研,系统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影像、测绘与文字资料,构建起丰富的在地文化素材库。并依托东溪古镇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东溪书院的平台功能,进一步强化了产教融合机制。书院内设置的创作工作室成为师生与地方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交流互动的枢纽,为后续的文创开发与场景设计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为后续的文创产品开发、场景设计与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引入行业企业项目、推动教学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三、文化浸润教学:行走中感知,实践中提升

在为期五天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们沿着青石板路深入探访古镇的各个文化节点,开展系统性的写生训练与田野调查。在书院街,同学们细致描摹传统木构建筑的构造细节与装饰特色;在麻乡约民信局旧址,深入了解古代邮驿制度的运作机制与文化内涵;在南华宫、万天宫等宗教建筑中,用心感悟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意境营造;在绵延的盐马古道上,切身体会历史上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在参观王良将军纪念馆时,深刻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与红色精神。每晚,师生们都会集中进行素材整理和创作研讨,形成了“日间采风—晚间整理—即时点评—反复打磨”的完整教学闭环。

四、构建数字教学生态:科技赋能,提升传承效能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们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构建起“采集—处理—分析—创作—输出”的全流程数字化教学生态。通过现代技术,对古镇的传统建筑肌理、空间形态与文化景观进行全方位记录。晚间,师生们对采集资料进行整合处理,并通过集体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转化路径,实现了科技手段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深度融合。

五、教学成果显著:专业能力与文化认同双提升

通过五天沉浸式的实践教学,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在艺术表现方面,学生们通过对实景的观察与写生,显著提提高了构图取景、色彩运用与意境营造的能力;在专业认知方面,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实地测绘与记录,加深了对空间结构、建造工艺的理解;在文化素养方面,通过深入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建立了对巴蜀文化系统的认知和深厚的情感认同。这些收获充分证明了实践教学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古韵东溪·笔绘巴渝”采风实践活动,是戏剧影视学院贯彻落实"教育教学三提三创"要求、深入推进“创新课堂模式工程”的一次成功实践。活动不仅创新了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质量,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艺术+思政+创新”育人模式,以东溪古镇等文化现场为教学基地,不断完善"移动课堂"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深入生活的艺术实践中锤炼专业本领、提升综合素养,为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才、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持续贡献力量。


撰稿:李如冰、温佳馨

摄影:李如冰、杨曾、温佳馨

(戏剧影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