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秘书长陈泰湧老师受邀走进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以交流会结合讲座的形式,为该校师生带来一场聚焦新闻与文学创作准确性的专业分享。活动由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和品牌营销与新闻中心主办,旨在提升师生新闻素养与文学创作能力,强化信息传播的责任意识和文学创作能力。
当日14时30分,陈泰湧老师来到綦河书院千山会议室,与新闻采写产业学院的学员们开启交流。交流中,陈泰湧结合自己从业经验,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如何把兴趣转换为职业,以及如何破除大学生就业焦虑等问题逐一拆解。
他以自身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从初入新闻行业的懵懂到逐渐成长为资深媒体人的历程,鼓励同学们要将兴趣与职业规划紧密结合,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就业焦虑问题,陈泰湧老师指出,关键在于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挑战,把每一次求职过程都当作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16时,陈泰湧老师来到南江书院庸言·研讨互鉴讲堂正式开启讲座。陈泰湧老师以“在信息爆炸时代,准确为何成为稀缺品”为切入点,告诉现场师生,无论是金融新闻里的一个数据偏差,还是文学作品中一个不符合人物逻辑的动作,都会让受众对内容失去信任。因此,无论是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准确是两者共同的生命线。
陈泰湧老师明确提出,新闻的准确性需以“客观事实”为唯一依据,核心涵盖三大要素:事实精确无误,需完整呈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避免遗漏关键信息、信源可靠可溯:优先采用官方渠道、当事人直接陈述等一手信源,多方交叉验证、表述客观公正:杜绝主观臆断、夸大其词或模糊化表述,如“可能”“大概”等词需谨慎使用。
他进一步拆解新闻准确的“两个层次”:“动态报道要抓细节准确,比如突发新闻中‘事件发生时间精确到分钟’‘涉事方表述原文引用’;深度报道则需触达本质准确,要通过精准细节串联事件逻辑,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让观点更具象,他分享了曾采写的“农民用电价异常偏高”报道案例:“当时我们耗时一周扎根村镇,核实了23户村民的电费单据,对比了近3年的电价政策,最终用准确数据和事实推动当地农村电网改造政策落地——这就是新闻准确性的社会力量。”
在文学创作上,陈泰湧老师指出,文学可以虚构,但不能“失真”。陈泰湧老师指出,文学创作的准确性核心在于情感真实与细节真实。他以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为例,说明“典型化创作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提炼生活中同类人物的共性细节,让虚构形象具有‘现实原型感’”。谈及环境描写,他提到“《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场景,从桌椅摆放、服饰纹样到人物对话语气,都是细节真实的体现,这才能让读者产生代入感”。
关于文学虚构的“准确边界”,他强调“情感逻辑是底线”:“即使情节荒诞,人物的情感反应也需符合人性逻辑。比如卡夫卡《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家人的‘震惊—厌恶—疏离’,正是现实中‘利益关系变化下人性反应’的艺术化表达;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魔幻情节背后,藏着拉丁美洲社会的真实历史困境——这就是‘荒诞外壳下的真实内核’。”
讲座中,陈泰湧老师还聚焦当下新媒体环境的新课题:“信息碎片化容易导致‘断章取义’,比如一则新闻被截取片段传播,可能偏离原意;AI生成内容虽高效,但存在‘事实虚构’风险,比如错误关联人物与事件。”他提醒在场师生:“新闻创作者要建立‘信息核查流程’,对AI生成的内容必须逐点验证;文学创作者则要警惕‘为猎奇而脱离现实’,虚构需服务于主题表达,而非单纯追求新奇。”
讲座最后,陈泰湧老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耐心解答了大家关于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的诸多问题,现场气氛热烈。本次讲座不仅让在场师生对新闻与文学创作中的“准确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也为校园新闻实践与文学创作注入了专业力量。未来,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将持续邀请行业专家进校园,搭建“理论+实践”的交流平台,助力培养“能写真实故事、传播正向能量”的优秀创作者。
文:简诗雨
图:李玉莲 文春燕
上一条:【党建工作】合川校区新商科教学部党支部开展“坚守师德师风,涵养育人初心”支部书记讲党课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条:【教务动态】重庆移通学院召开教学管理人员教研指导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