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内涵建设,切实落实《重庆移通学院教师磨课工作实施方案》精神,2025 年 9 月 17 日下午14点,数字经济商学院联合通识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仁者楼507开展了 “通专融合、思政融合” 课程教学交流会。本次交流会以汇聚跨学科教学智慧、提升教师团队教学能力为核心,旨在探索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三部门相关课程教师共同到场,围绕课程建设展开深度研讨。
活动伊始,首先是通识教学部科学教研室胥云龙老师、数字经济商学院工程管理教研室周梦娇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覃志蓉老师分别对参会教师进行了介绍,并且就此次课程交流会的目的进行了说明。
在课程展示与互动研讨环节,数字经济商学院工程管理教研室周梦娇老师结合专业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需求,从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需求、与通识课程的融合点等方面进行介绍,着重强调希望与其他学院教师展开精准互动,推动跨学科教学思路高效碰撞。
通识教学部教师周男展示了《法律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他以合同章节中的融资租赁为切入点,指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标的已从有形之物拓展至数字资产与服务,由此引发与数字经济商学院教师关于跨学科授课的讨论。大家认为,不仅融资租赁合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服务合同等类型同样可以作为跨学科教学的切入点。同时,周老师还结合婚姻家庭与继承内容,探讨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建议突出法律的社会关怀与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增强制度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通识教学部教师刘艾璐分享《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思路。该课教学内容涉及市场、货币、效用等经济学概念,与数字经济商学院开设的多门课程高度契合。教师们一致认为,经济学与商业有天然联系,在双师授课的框架下,可以通过房地产、金融市场等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市场如何运作”。在课程思政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提出,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培养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
通识教学部教师胥云龙阐释《中国近现代经济地理》课程的建设特色。该课程从历史、地理、经济视域出发,以各区域、城市经济辐射空间变化角度,追寻中国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变迁的空间过程,数商学院杨老师提出,以产业经济为出发点,或许能找到更多双师合作的可能性。在课程思政设计上,胥老师强调以家国情怀为核心,通过口述家史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等任务,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对此表示高度认可,并建议在课程中结合近代史、改革开放史与新时代发展史三条时间线,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国城市发展道路的整体理解和历史自觉。
此次“通专融合、思政融合”教学交流,既是对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也是对商科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衔接路径的深化总结。未来,数字经济商学院将持续推动与通识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深度协作,围绕专业核心需求优化课程内容,让教学更贴近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趋势与学生成长需求,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周男
摄图:刘云尧
(数字经济商学院、通识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联合供稿)
上一条:【信安风采】2025年重庆市网络安全宣传周子活动:重庆移通学院信息安全学院校企合作集体签约授牌仪式成功举办
下一条:【信安动态】AI重构教学范式·三亚研学共育良师——记信息安全学院2025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