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国家级媒体《中国青年作家报》刊登了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支教老师愿意在乡村坚守一辈子,这里有最纯真的笑脸、最真挚的感情,还有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回忆。”这段文字既是志愿文学作品《盛夏里的歌谣》的收尾,也藏着重庆移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沈梦婕的支教心事。
作为外国语学院“心灵工匠,童心护航”教育关爱服务团的英语志愿者,沈梦婕始终坚持用日记记录下服务过程的点滴。今年5月,她怀着提升写作能力的想法,来应聘新闻采写产业学院时,学院院长方刚特别提及,该院近年来深耕志愿文学创作领域,多篇师生作品斩获国家级奖项并发表于国家级期刊。对此沈梦婕即时作出积极回应,讲述了自己2024年6月至7月渭沱镇为留守儿童教授英语的“三下乡”经历。
“最初我只零散讲了些细节,没什么重点。”沈梦婕这样回忆她在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面试的情景。她零散地讲述支教的细节,一名五年级女孩因颜料弄脏衣服而哭泣等小事。就在这时,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院长方刚在短短五分钟内,通过一连串追问——“为什么哭?”“孩子父母在哪?”“之后还有联系吗?”“你具体教什么?”——逐步引导沈梦婕。针对性的问题如同一把梳子,帮她理清了散乱的经历,也让她意识到,这些碎片化细节可以汇聚成一条完整且有力的写作主线。随着不断补充,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情感动机,以及沈梦婕与孩子之间的互动逐渐清晰起来。女孩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与奶奶相依为命,“怕奶奶受累”成为情感的核心纽带;沈梦婕不仅温柔地安慰并帮助女孩清洗衣服,还在支教中教孩子们唱英语儿歌,令这些孩子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在沈梦婕讲到教儿歌的点时,方刚院长指出,这正是文章的核心线索——“教儿歌”是服务内容,“洗衣服”则是情感连接,两者相结合构成了贯穿全文的纽扣。随后,他又进一步指导,志愿故事写作不能停留在堆砌细节层面,必须紧抓主题,让服务经历与情感链接成为文章的主线。
这次面试的“以问启思”让沈梦婕感叹道,这五分钟的深度提问,让她第一次感受到“追问”的力量,也帮助她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写作方法。随后,她根据新梳理出的框架,用三天时间完成了4100多字的初稿,经方刚院长进一步指导,又持续修改了一个月,最终形成4200多字的《盛夏里的歌谣》。
“我们不只是教写作技巧,更要培养思维能力。”在方刚院长看来,沈梦婕面临的问题在学生群体中具有代表性:90%以上的学生常常拥有丰富的素材,却因主题涣散难以形成有力的作品。因此,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坚持以“提问引导式教学”为核心,通过不断追问,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而不是单纯传授写作方法。“提问引导式教学本质上不是教学生怎么写,而是激活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如何发现和梳理素材中的主线和主题。”他还介绍,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学院的《我在书院读大学》《商道故事》等品牌项目均采用这一模式,帮助学生在真实采访和写作中形成逻辑清晰、主旨突出的表达习惯。这样的提问式思维训练,不只提升了沈梦婕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逻辑表达能力。方刚院长还表示,重庆移通学院的志愿服务是重庆高校中的重要青春力量,已有20年的时间,以沈梦婕同学参与的2024年活动为例,共有50个支队,上千名学生参与其中,她只是其中一个故事,每个志愿者都有自己的故事。于是,在日常教学中,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学生经常通过人物多角度的真实采访,以文学形式去书写志愿者们闪耀的“微光时刻。学院从2020年至今,以学校志愿团队的人物为原型,已参加了3届全国“志愿文学”征文大赛,已有多名同学获得比赛奖项,其中学生贺钰媛凭借《盐井镇散落的星星》获得第五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报告文学类一等奖,实现重庆移通学院在该项赛事中一等奖零的突破。
据了解,《中国青年作家报》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报主办,创刊至今已发行300期,发展起超2400人的青年作者队伍,其中110余名青年成为省级以上作家协会会员。此次杜欣玲作品的刊登,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也彰显了学校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在人才实践培养方面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看到了青年志愿者们的动人故事与奉献精神。
图文:罗影
(新闻采写产业学院供稿)
上一条:【淬炼商学院】国际商科-游戏中识品牌互动里悟差异
下一条:【通工动态】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召开教学督导工作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