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移通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计算机动态】阳光赋能,云端筑梦——计算机学院教师教学创新与数智化能力进阶海南研习圆满收官

2025-09-11

九月的三亚,碧海蓝天交织,椰影婆娑摇曳。2025年9月3日至7日,计算机学院40位骨干教师齐聚海南三亚天涯蓝海度假酒店,隆重开启以“阳光赋能,云端筑梦——计算机学院教师教学创新与数智化能力进阶海南研习”为主题的高端培训活动。本次研习旨在以创新为桨、以数智为帆,推动教师们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数智化能力等方面实现深度提升,共绘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壮丽篇章。

初心如磐铭记历史

9月3日,正值全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庄严盛大的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3日晚上全体教师齐聚鸣筝鼓浪漫剧场会议厅,共同收看了这一历史性时刻的现场录播。在恢宏的国歌声与整齐的铁甲方阵中,大家深切感受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与家国担当的厚重底色。此次精神的洗礼,使教师们更加坚定了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也为本次海南研习注入了厚实而深邃的时代底色。

破冰融情,聚力赋能

9月4日上午,“研学三亚·智启蓝海”破冰团建活动在酒店前的户外场地热烈开展。教师们通过三场趣味游戏,在协作中增进信任,在竞争中激发活力。碧海蓝天之间,欢声笑语不断,团队凝聚力与协作意识得以深度升华。此次活动不仅愉悦身心,更点燃了教师们对教育事业、对团队、对生活的炽热之爱,进一步提升了育人责任感与教学创新动力。

专家领航围炉共研

教学的创新,需要思想的点燃;数智的跨越,更需智慧的引领。

当日上午,首场专家讲座隆重开启。山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李毅教授带来《教学创新的道与术:构筑教学创新和一流课程新生态》专题报告。

李教授以“教学与科研的平衡”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高校教师三大职责——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并强调在人工智能浪潮中重塑教学与研究双轨并进的新路径。他指出,国家构建教育强国八大体系(思想政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师资队伍、教育数字化、教育开放)对教师提出全新使命,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数智转型”为引擎。

面对AIGC技术对教育生态的冲击,李教授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型”“教育评价机制重构”“智慧教学环境设计”等前沿议题,提出未来教师应具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与仁爱之心四大核心素养,并借助慕课、虚拟仿真、学习分析等数字化平台实现“面向每个人的教育”。

当晚,“围炉共研:打破壁垒,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螺旋’式成长”主题夜话在南海清风中温情启幕。本次活动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主任卢星儒担纲主持。活动伊始,卢主任一一介绍了与会教师,包括徐多礼老师、周海老师、基础教研室王强主任、蒋云凤老师等学院骨干教师,随后以“破壁·融合·共生”为引,点燃了这场跨越学科藩篱的智慧对话。在卢主任富有感染力的引导下,现场迅速形成思维碰撞的热烈氛围。教师们围绕三大维度展开深度研讨:在跨学科课题申报层面,多位青年教师就如何寻找学科交叉创新点、组建跨学科团队等实际问题寻求指导;在科教融汇评价机制方面,与会者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系;针对青年教师成长路径,大家分享了如何平衡教学科研双线发展的实践心得。卢星儒主任以主持人的专业视角,巧妙串联各个话题环节,适时提炼讨论精华。他特别强调:“教学与科研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得益彰的辩证法。我们要打造的是教学推动科研创新、科研反哺教学质量的'双螺旋'成长模型。”李毅教授针对每个问题给予精准回应: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他提出“问题导向、需求牵引”的课题生成机制;在科教融合评价上,他分享了“教学学术化、科研育人化”的双向转化理念;针对青年教师发展,他阐述了“教学立身、科研强基、服务拓界”的阶梯式成长路径。

整场夜话思想火花不断迸发,这种围炉共话的形式既突破了传统培训的单向灌输,又创造了深度交流的磁场,为构建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新生态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与会教师纷纷表示,这种开放式的交流平台极大地促进了跨学科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为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

数智赋能,重构课堂

9月5日,甘肃农业大学韩俊英教授开启《AI赋能的数智化编程教育:高级语言教学范式创新与实践》专题讲座。她从AIGC模型发展历程切入,展示文生图、语音识别、降噪模型、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等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实践,重点解析“项目驱动+AI协作”教学新范式,强调以产出导向(OBE)重塑程序设计课程体系。

下午,韩教授进一步开展《数智化时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新范式探索》,通过对比GPT、Claude、文心一言等大模型在代码生成、调试优化、系统设计中的表现,提出“AI协作者”教学理念,倡导将AI工具深度融入语法讲授、项目开发、评价反馈全流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创新迭代能力。

当晚,“智教革新:数智化时代程序设计教学的'破'与'立'”围炉夜话在南海清风中启幕。基础教研室主任王强以主持人的身份,首先一一介绍了与会教师,随后以“破旧立新,智领未来”的犀利三问拉开思想交锋的序幕:“AI时代如何重塑编程教育本质?如何构建创新与伦理并存的新范式?教师如何重定义自身价值?”——这些问题瞬间点燃全场思维火花。

在王强主任富有洞见的主持艺术下,教师们围绕AI滥用防范、学术伦理边界、过程化考核设计三大痛点展开深度研讨。韩俊英教授指出,教学之“破”在于打破传统语法灌输模式与AI工具禁忌;教学之“立”在于构建AI协作者新定位,平衡工程能力与伦理意识。她现场演示CodeGPT、Copilot等工具的应用场景,阐释“项目驱动+AI协作”新模式如何培养系统思维与创新迭代能力。

王强主任在总结中精辟升华:“这场变革旨在以AI赋能教师而非取代,提升育人质量而非降低要求。我们要实现从'教编程'到'教思维',从'训练码农'到'培养创新者'的根本性升华。”整场夜话既把握数智化教学改革核心,又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为程序设计课程转型指明方向。

思维激荡,共绘蓝图

9月6日上午,“阳光赋能,云端筑梦”海南研习活动迎来高潮——专题学习交流会在鸣筝鼓浪漫剧场隆重举行。全场以“信息化赋能高校教育质量发展”为核心,通过三大环节展开深度思维碰撞,呈现了一场融学术性、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智慧盛宴。

图片8 小组交流

在首场《信息化赋能高校教育质量发展》研讨交流会中,四个小组八位教师代表携集体智慧翩然登场。罗鹏老师以“AIGC驱动教学范式重构”破题,提出“智能体协同教学”新模型,强调要通过跨模态学习分析实现个性化培养;卢星儒老师则聚焦“教育元宇宙建构”,畅谈虚拟教研室与数字孪生课堂在突破时空限制中的革命性价值;周海老师从“伦理维度”出发,呼吁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风险评估与治理框架;邓详凯老师则展示了“多智能体协同编程”教学实践案例,通过AI结对编程、智能评测反馈系统大幅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四位教师的发言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锐度,勾勒出信息化教育生态的壮阔图景。

随后开展的小组交流讨论聚焦专家讲座精髓,各组代表以凝练语言汇报研讨成果。王浩强老师提出“三破三立”教学改革路径:破单一知识传授,立项目化学习范式;破标准化评价,立过程性智能评估;破学科壁垒,立交叉融合课程群;宋俊杰老师则创新性提出“AI协作者素养框架”,强调要培养学生与AI协同解决复杂问题的元能力。其他小组代表还就“数字化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自适应学习系统开发”“产教融合数字平台构建”等议题展开分享,现场金句频出,掌声如潮。

在董事长讲话精神学习分享环节,李余老师以“数字化转型中的教育坚守”为题,强调技术赋能的同时更要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技术为用、育人为本”的实施原则;王瑞芳老师则从教师发展角度出发,呼吁建立“数字素养提升长效机制”,通过构建教师-AI协同发展共同体,实现教学能力的迭代进化。两位老师的分享深情而坚定,将数字化转型与教育使命紧密结合,令在场教师无不感奋动容。

整场交流会思想之光照亮会堂,智慧之火燃动南海。教师们时而凝神聆听,时而奋笔记录,在问答环节中更展开多轮热烈交锋。最终,全体教师共同承诺将推进“教学智能化、课程数字化、评价多元化、育人生态化”四大转型,以实际行动响应教育强国建设号召。

齐心聚力研思并行

本次研习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共鸣。五天四夜的学习交流中,教师们在专家引领、团队互动与自我思考中实现了思想的升华与能力的提升。计算机学院教师们将带着南海之滨汲取的智慧力量,重返三尺讲台,以数智利剑破教学困局,以创新之火点燃课堂革命,在巴渝大地上书写教育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视频1 三亚培训剪辑



图:黎佳钇 代浩君 陈雪媛

文:施程耀 王中银 唐艳 吴镜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