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电影,你可能首先会想到这是约会必备神器,也有可能是与朋友娱乐消遣的方式;但今天,电影是一场艺术的碰撞,是感知的升华。10月26日午14点,在下里巴人剧场,周黎明老师带领移通学子一起去感知电影艺术的美妙。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受疫情影响,影院营业额持续下滑,原定春节上映的一系列电影全部延期,电影行业受到了重创。这不禁引人深思,未来电影行业又面临怎样走向?是一蹶不振还是柳暗花明?周老师用最近火爆的电影《我和我家乡》为我们解答心中的困惑:艺术不会消失。这部电影就剧情来说,应该是《我和我的祖国》的姊妹篇,采用锦集形式,每个小小的故事片段,都蕴含着对祖国家乡深深的情感。
艺术是没有上限的,就像这部大家众推的电影同样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周老师告诉我们剧情中“最后一课”和“神笔马亮”是他尤为钟爱的两个故事,前者简单的介绍了剧情,展示了范伟老师的神演技和乡村教师的奉献精神。后者则是发挥开心麻花团队擅长的通俗喜剧桥段,利用沈腾+马丽的完美搭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喜剧。在这里,周老师也提到了他所理解的喜剧:一是要达到“喜”的特点,能够真的引人发笑;二是虽然喜剧的定位也有低有高,但无论是高雅的喜剧还是通俗的喜剧,都要有戏剧动力。而“回乡之路”这个故事中,周老师认为它缺失真正的戏剧动力。
而如何补上这种戏剧动力呢?这就要谈到两个“新”,也就是主旋律影片的新方向和锦集电影的新发现。就拿《姜子牙》来说,电影风格暗黑、压抑,姜子牙多年的坚持和对师尊的质疑暗指了社会上出现的权威说法与坚持自己的本性。明明是一部成人向电影,却要强行打造成合家欢的结局去迎合主体观,使情节尴尬剧情生硬,这也导致这部电影的口碑出现严重的两极化。事实上,《姜子牙》相较于《哪吒》,它的视觉感更强,主题也更加深刻,但就是由于过度商业化的宣传,背负的骂名也数不胜数。与之相反的是被大众好评的《夺冠》和《花木兰》,恰到好处的宣传、核心思想的体现、精美画质的拍摄,无一不体现出这两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故事是吸引观众最重要的点,而电影则是由故事构成。电影中许多场景都是虚构的,包括人物角色,但只要核心不变,这部电影就算成功的了。如同《花木兰》中,有人吐槽人物服饰和妆容不与历史相符合;有人吐槽情节简单。但这些因素依然阻止不了它的成功,那就是它完美地向我们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女性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是一种超前的思维观念,这能算虚构吗?答案是否定的。电影故事由真实到虚构,又由虚构回到真实,这才是电影本身最大的魅力,也是时代的趋向!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2D到3D,电影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也伴随着人们的成长。时光流逝,当人们不再年轻,电影中那一幕幕熟悉的画面浮出脑海,当历史已渐渐离我们远去,电影又带我们回顾从衰败到强大。电影,是回忆,也是记录。
课堂提问
问:周老师,您认为什么样的电影才能算好电影?
答:首先演员选择准确,演员演技好,让你没有看戏的感觉。再就是编剧好,场景贴切真实。其次看后能让人感触很深或受到启发,并记忆深刻。最后我认为还要收视率较高且好评颇多,不过这需要有力的宣传或是被级别高的电视台播出。最重要的还是剧情吧,毕竟再好的导演演员没有优秀的故事也是不能被称作经典的。不过我们现在所谓的经典,一般都比较老,因为那时人们接触的这些很少,而且人们的价值观也比较统一。而现在各方面发展的都很快,水平很高,人们的审美也渐趋多元化,现在的经典标准也难以下定论,上面几条是自己的见解,不过我想不管怎么说还是有共性的。拿我比较熟悉的来说,1987年的《射雕英雄传》是一部经典,一直是我的最爱,但我看现在的就觉得比以前的差远了,没胡歌版好看。黄晓明版《神雕侠侣》,名作名导名演,但我觉得非常别扭,场面很虚假做作。老版《红楼梦》演技很好,而新版的,虽然华丽了不少,但总让人觉得是在看戏,没有真实感。
(名师课堂办公室:唐婷 李桂蓉)
上一条:566期|书院印象:“盲盒”时代,一探究竟——记“汇文天下”商业案例研判第四期
下一条:【通识联动】“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记梁中和教授与哲学教研团队夜谈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