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重庆市戏剧家协会组成的领导、专家团队到我校对原创话剧《大海呀!是我呀!》参与校园戏剧“星光计划”项目进行验收,并对我校美育工作进行指导。
在近两天的考察调研过程中,嘉宾一行数次对我校育人理念表示高度认可。10月19日下午,中国戏剧家协会、重庆市戏剧家协会领导、专家一行参观我校艺术教育中心、云端艺术社区、通识教学部、爱莲书院等场地,深入我校美育相关场地进行考察调研。
10月19日晚,嘉宾一行前往缤果大剧院观看原创话剧《大海呀!是我呀!》剧目演出.演出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傅亦轩,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副处长吴乃顾,中国戏剧家协会党办主任李洋,重庆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刘明惠,重庆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施政,重庆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表演系副教授赵虎,深圳大学《寂静的彼岸》导演吴熙,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副主任宋之歌,北京教育学院学科融合项目培训专家雷晓彤,青年剧评人、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编导陈超,浙江大学短剧《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导演郏耀鹏等嘉宾现场观看了演出 。
演出过程中,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饱满的情感和专业的能力,将剧目深刻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剧情层层推进,舞台效果震撼人心,现场多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剧目谢幕时,观众三分钟持久的掌声与欢呼声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演出结束后,出席活动的戏剧专家对本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大海呀!是我呀!》不仅展现了当代校园戏剧的原创活力,其深刻的主题挖掘与精湛的舞台呈现,更是代表了校园戏剧的较高水准,是近年来校园戏剧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10月20日上午,嘉宾一行在艺术教育中心进行项目研讨会。除中国戏剧家协会、重庆市戏剧家协会领导、专家外,周伟副校长、艺术教育中心负责人、剧目教师主创团队、剧目学生主创团队出席会议听取嘉宾指导意见。
会议上,周伟副校长表示了对嘉宾一行的热烈欢迎,同时对学校整体情况进行了介绍;主创团队对剧目特点、团队构成、演出历程、主要荣誉进行了演出总结汇报;领导专家更是对剧目进行了细致指导。
高度肯定剧目价值与现实意义
选题独特,直面现实:在大量以校史、英模为主题的校园戏剧中,该剧聚焦于当代青年普遍面临的心理困境与自我认同问题,令人耳目一新。领导从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角度,肯定了该剧敢于触碰并艺术化呈现这一现实议题的勇气与价值,认为这是教育系统不应回避的领域。
艺术品质过硬,情感真挚动人:领导坦言,在日常工作中观剧无数,许多剧目“如坐针毡”,而此剧却能真正打动人心,引发强烈共鸣。他引用专家观点,认为该剧达到了“对生命内涵的深刻表达”的戏剧本质高度,并鼓励团队要对此建立充分的艺术自信。
介绍协会平台与工作机制
中国校园戏剧节、作为校园戏剧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项目,是发现和展示优秀作品的核心平台。
戏剧教育专业委员会新近成立,由中央戏剧学院郝戎院长领衔,旨在打通专业院团与高校壁垒,整合业界顶级资源,形成协同工作机制。
“星光计划”扶持项目以有限的资金精准扶持优秀的校园戏剧团队与剧目,助力其持续成长。
阐明公平机制:无论是中国校园戏剧节的初评,还是本次扶持计划的评审,所有评委均在党办与中国剧协纪委的监督下,通过公平抽签、背对背评审的方式产生,确保了评选过程的绝对公正。
赞誉剧目的独特性与标杆意义:在近年大量“校史题材”、“杰出校友题材”涌现的背景下,该剧以其真诚、朴素、贴近青春的校园气质,让评审专家“眼前一亮”,被认为是“真正的校园戏剧”。其简约的舞台呈现是其特色,应当保持,不必追求炫酷效果。明确建议团队应珍视并享受作为非专业团队在舞台上创作的独特过程和价值。
认可主题深度:对剧中“三个‘我’的融合”进行了解读,认为这并非物理空间的死亡,而是对“年少创伤与未竟梦想的接纳”,主题深刻且契合当代年轻人,具有普遍共鸣。
扶持计划概况:在去年中国校园戏剧节39个入选剧目中,优中选优,对6个剧目(包括重庆移通学院与深圳大学的两部大戏)进行持续跟踪扶持,旨在让优秀的校园戏剧 “走得更远”。
肯定校园戏剧传统,构筑平台建设与交流深化与长远生态构建:指出重庆移通学院多年来持续支持中国剧协和校园戏剧节,是校园戏剧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正在尝试打通更高平台通道,为校园戏剧开辟更广阔的上升路径。并指出重庆移通学院凭借其优异的创作环境与成果,已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校园戏剧的一个标杆。
肯定该剧的内核和主题非常的新颖,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切入和深挖,而区别开了许多相似的创作套路。这部剧看似短小精悍,却能够藏着足够深的寓意和理解,这在创作中十非常难能可贵的。
深化剧作的情感与思想内核:希望剧目能在情感深度或思想启发上走得更远,最终能强烈地触动观众。提出剧目应明确追求在“让人哭、让人笑、让人反省”中选择一个方向深入挖掘,最终让观众产生“掏心掏肺”的情感共鸣或“恍然大悟”的思想启迪,从而更有力量地投入生活。
对主创团队的要求和对学校的期望:主创团队应认真消化、吸收本次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的指导意见,并切实应用于剧目的下一步修改与提升打磨工作中。期望并恳请重庆移通学院能继续维持当前这种“独一份”的、宽松优越的创作环境,鼓励师生聚焦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出更多关照当下、反映自身生活的优秀剧目。
作品主题价值突出:认为该剧目是一部充满朝气、理想主义和热血斗志的作品。在当下时期,以正向、积极、饱满的态度重新探讨“生命的意义”这一主题,显得尤为珍贵和有价值。
叙事完整且有新意:肯定了剧本叙事的完整性,认为其叙事风格独特(提及“金币打底子,内藏《小王子》般的诗意”),特别是结尾的反转设计,成功地将故事主题进行了提升,在文学和导演处理上难度很高,且完成度很好。
演员表演超出预期:特别表扬了三位主演的表演,其表现稳定、情感饱满、配合默契,水准已超过许多专业院校大三的学生。展现出扎实的表演基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背后必然离不开导演和老师们系统性的训练与大量排练。
高度认可戏剧的疗愈功能:指出该剧是学校“戏剧教育”与“戏剧疗愈”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引导参与者(包括演员、主创及其他工作人员)学习“自我和解”与“自我认可”,有效预防了心理问题的产生,其积极导向相较于《良夜》等直面悲剧的剧目更具建设性。
赞赏艺术表现的统一性:认为该剧从舞美、剧本到表演,风格非常简洁、统一且完整,整体感强,这在非专业院校的创作中极为难得。
高度肯定剧目的“真诚”与“活力”:该剧是一部“非常真诚的校园戏剧”,它不同于市场化的戏剧,完整地保留了属于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生命活力”与真挚心声。
对标国际戏剧形式:结合其在英国的学习经历,认为该剧的创作形式与英国“说故事剧场 (Storytelling Theatre)”高度契合。她肯定了剧目“Less is More”的极简舞美原则,以及通过表演者切换角色、多视角重述故事所带来的叙事张力和想象空间,认为剧中情节的“互文性”处理得特别好。
强化角色的延续性与差异性:建立“接力棒”逻辑:9岁、22岁、47岁三个阶段之间应有一条清晰的性格或命运“接力棒”,展现前一个阶段如何影响并造就了后一个阶段,建九议赋予他们更具差异性的职业背景(如公务员、科研人员等),以扩大不同阶层观众的共鸣面。
肯定剧目创新性与主题价值:该剧能在众多剧目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在“虚虚实实”中探讨的“自我认可、自我和解”主题非常夺目,具有强烈的青春特质和情感共鸣。
明确观演关系与演出空间定位:认为该剧更适合在小剧场、非典型空间进行沉浸式演出。指出其核心优势在于营造情感交流氛围,这与上海、杭州等地观察到的成功小剧场模式相符。
剧目艺术价值认可:通过观看《大海》这部作品,领略了能够代表校园戏剧较高水准的艺术风貌,为其打开了了解当代校园戏剧的窗口。
平台建设意义肯定和持续追踪机制赞赏:高度评价中国剧协搭建的校园戏剧平台,更特别肯定中国剧协对参演剧目进行持续追踪和优中选优的机制,认为这种专业层面的肯定与支持将促进作品持续打磨,推动其成为可能流传的校园经典戏剧。
(宣传新闻中心供稿)
上一条:重庆移通学院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2025年会议圆满召开
下一条:重庆移通学院:如何在一周内“养成”一位科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