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22日,第二届未来创作工坊·大师班在重庆移通学院合川校区举办。这场为期七天的沉浸式创作工坊,汇聚了中外著名科幻学者与国内一线创作者,构建起史无前例的科幻对话交流场域。24名学员在8位著名科幻作家、科幻大师或雨果奖得主的指导下,经历着从思维碎片到完整宇宙观的蜕变。
致力于打造“中文科幻黄埔军校”,这里没有标准答案的模板,只有思想碰撞的星火;没有快餐式的速成秘诀,唯有对科幻本源的虔诚追寻。在这里,课程学费全免,并针对学员设有专项写作奖励。我们通过导师和学员视角,走进第二届未来创作工坊·大师班,看看在重庆移通学院的这一周科幻之旅带给他们什么感悟与收获——
秋雨萧瑟,为重庆移通学院天空书院笼上一层朦胧的纱。目光移向室内,暖黄灯光铺在亚麻沙发上,空气中酝酿初秋的氤氲,一场关于科幻与未来的思想交锋,在这里悄然进行。
沙发上五人相对而坐。一位白发、戴着黑框眼镜的外国女士——正是四度雨果奖得主娜奥米·克雷泽(Naomi Kritzer),双手随着话语轻轻比画;身旁是身着黑色西装的女翻译,三位年轻人坐在对面,身体前倾,专注盯着膝上的笔记本电脑。
娜奥米(Naomi Kritzer)用英语抛出一个关于“人物动机”的问题,语调温和。短暂的停顿后,翻译清晰转述。一位男生搓了搓鼻尖,一边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记录,一边用中文阐述自己的构思。当他用一个略显古怪的比喻描述外星生物时,娜奥米立刻捕捉到其中的妙处,她笑着用英语说“That’s wonderfully weird!(这古怪得可爱!)”,翻译话音刚落,全桌便会意地笑了起来。另一位女生激动地加入讨论,中英文混用,当被某个复杂概念卡壳时,她望向翻译求助,身旁的同学也会适时地补充一个更贴切的词语。
他们为一段情节的逻辑争执不下,手指在触摸板上滑动,争相指向文档中的具体段落;又因一个突如其来的科幻梗哄堂大笑,笔记本电脑随着身体的轻颤微微晃动。双语在此刻不再是障碍,而是思维碰撞的催化剂——这不过是重庆移通学院未来创作工坊大师班最寻常的一堂讨论课,温暖,轻松,火花四溅。
未来创作工坊为科幻爱好者搭建了为期一周的“中文科幻黄埔军校”,正如中国科幻研究的泰斗吴岩教授在工坊开幕式所言:“现在某些学生关于未来的想象似乎止步于找工作的焦虑,对未来的创造需要放眼世界,探索文科与工科结合路径,科幻就是最佳途径。重庆移通学院打造未来创作工坊这一平台,不论对具有通识素养的科幻人才培养,还是对国内科幻与国际土壤对接都有重大意义。”
对导师们而言,重庆移通学院未来创作工坊提供的平台,是一次机会,一次散播科幻火种、培养科幻人才的机会,他们已不仅仅将这次授课当作一份普通工作。
工坊客座校长(本届工坊外方导师之一)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雨果奖、星云奖得主在詹姆斯·帕特里克·凯利(James Patrick Kelly)开幕式发言道:“在我开始投稿的头两年里,我收到了超过五百封退稿信。除了我自己,再无人看好。我预测,”他的声音清晰地传达到每个学员耳中,“你们的最佳作品可能藏在未来要写的第八个、第十八个故事里,甚至可能在十年之后。但那时,完成那个故事后,你会意识到,你已经成为一名艺术家。”这份来自行业顶峰的鼓励期许,其分量不言而喻。
“这个小班的模式我觉得是非常奢华的。”科幻作家程婧波如此评价。她是本届工坊的导师之一,“其实一般的工作坊,20个人已经算小班,未来创作工坊采取一个导师带三个学生,我觉得非常奢华。”
程婧波所说的“奢华”,正是工坊精心设计的起点。它意味着极致的资源聚焦。
程婧波将她与三位学员的关系,比喻成“共开一艘宇宙飞船”。“写作的共性,比如科幻点子如何展现,怎么构建世界,就像是开飞船的通用守则。”她解释道,“我负责把他们引入飞船,在航行中把握方向,协调每位船员的‘特殊变轨时间’。”
她所说的“变轨时间”,指每个作者独特的创作节奏。“可能这个学员他写作的节奏要快一点,我需要把它调慢一点。那个学员的写作节奏要慢一点,需要调快一点。”在这种极致的个性化关注下,每位学员都能获得最高效的指导,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节奏。
程婧波将她对学员的期望,化为两个具体目标:“我希望每一位学员带走两个东西。第一个东西是被点燃的热情,因为写作是需要永不熄灭的热情作为独行路上的燃料。第二个是实用的工具,每位学员能够学到实用的写作技巧,运用于实践。”
而对于学员珙二来说,已获得N宇宙科幻长篇奖等多个奖项,在科幻创作方面有所建树,处于读博期间的她仍选择抽出整整一周,全身心投入工坊。源于对科幻创作的热爱,更是对未来创作工坊奢华资源的渴求。
“最初我通过移通学院的官方账号了解到工坊,当时被‘打造科幻界的黄埔军校’这个标题深深吸引。”她解释加入工坊的契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写作不是一项能独自完成或闭门造车的工作。”
她最期待的,是“交流”。“作者想表达的与读者读到的未必一致,因此及时获得反馈、与人交流至关重要。”在她看来,工坊最独特的优势,正是那“完全封闭、高强度的讨论氛围。”这种纯粹专注于科幻创作的环境,对她而言“可遇不可求”。
除珙二这样的社会成员,还有来自学校定向录取的“写作小白”,比如张洪瑞,重庆移通学院2024级通信工程卓越班在读学生。本校学生的身份使他得以早早接触钓鱼城科幻学院,也正是钓鱼城科幻学院阿缺老师引导了他,让他萌生了创作的念头,从科幻读者转变为科幻创作者。
被问及为何选择参加未来创作工坊时,他表示:“我从小爱看蜘蛛侠,是一个科幻迷,而学校的科幻氛围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想通过这次工坊提升创作技巧,让作品变得更优秀。”
展望未来,他怀揣质朴而热切的愿望:“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投稿成功并发表,被更多读者看到、认可和喜爱。”这次工坊的经历,为他注入了坚定的力量,让他获得在创作道路上“保持初心,坚定地走下去”的勇气。
这个能汇聚世界级导师和顶尖学员的工坊,并非某个商业机构运作,而是完全由重庆移通学院钓鱼城科幻学院公益化运营。这不仅在国内是独一份,在国际上也显得尤为特殊。
詹姆斯·帕特里克·凯利(James Patrick Kelly)在采访中就曾将中美两方的工坊形式进行对比:“美国最顶尖的工坊要持续六周且收费高昂,普通人很难抽出整整六周的时间。而像移通未来创作工坊这样短周期、全公益的项目,极为罕见。”
在程婧波看来,这体现了学校的一种“责任”。“重庆移通学院建立未来创作工坊的愿景,在我看来能用两个字概括——责任。”她解释道,“学校都是肩负了责任的。”她走过世界各地许多大学授课,认为重庆移通学院的校园和工坊设置“不亚于世界上的这些名校”。
“最好的一点在于,它赋予了每一个对写作有热情的人一个公平的机会。”她说,“我们给了散落在天南海北这么多写作的火种一个机会,共同汇聚到这里,用七天的时间共同学习。”
借用学员张洪瑞的比喻,他感觉自己此前“一个人孤独地在高速上奔跑”,而工坊让他“遇到了一辆有着共同终点、并肩前行的兄弟车”。
10月22日,随着颁奖仪式背景音乐响起,未来创作工坊迎来尾声,在这个被学员们誉为“中文科幻黄埔军校”的封闭工坊学习里,24颗文学火种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淬炼,他们将带着在移通得到的收获,迈向后续的创作,书写中国科幻的新可能。
来自重庆移通学院戏剧影视专业的张子豪在此次工坊的创作中获得了“最佳潜力奖”。
“詹姆斯(James Patrick Kelly)老师扶正了我在文章结构上的不足,邓思渊老师则帮我理清了篇幅与设定的关系。”张子豪这样总结他在这周工坊学习中“一对一”收获。
从一个“写作小白”到在工坊中斩获“最佳潜力奖”,张子豪完成了一篇更加成熟的作品,更确认了自己写作的初心:“我写作不为了名利,只源于对创作的热爱。”
正如导师程婧波所期待的,工坊不仅交付了实用工具,也点燃了学员的写作热情。在张子豪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重庆移通学院人才培养的落地,不是千篇一律的塑造,而是因人而异的点亮。
重庆移通学院的这场教育实验,正在改写科幻人才培养的传统范式。不同于传统高校的学科壁垒,这里搭建起跨文理的对话平台;区别于商业化写作营的速成逻辑,这里坚持用公益初心培育文学火种。当24名学员带着专属的成长图谱走出这座“黄埔军校”,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有一种仰望星空的思维方式——而这,正是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密钥所在。
此刻,夜幕下的钓鱼城科幻学院依然灯火通明,如同普罗米修斯手中的火炬,照亮着青年创作者们眼中跃动的灵感微光。在这片被文学信仰浇灌的土地上,属于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或许正在下一个黎明破晓时分悄然降临。
撰稿:黄玄、喻洁
图片:刘頔、杨杰麟
(宣传新闻中心供稿)
上一条:中国戏剧家协会校园戏剧“星光计划”立项项目 原创话剧《大海呀!是我呀!》成功验收!
下一条:“逐梦新重庆、圆梦新未来”2025高校毕业生留渝来渝双选会在重庆移通学院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