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景色是美的,春的文化是丰富的,春的意义也是非凡的。春天,带来的不仅仅是大地和暖的气息,还有同学们对劳动实践的热爱与激情。农耕协会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农耕劳动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和体会劳动带来的改变,树立起“既要做思想上的巨人,更要做行动上的巨人”的标准,把握时机,让行动成为一种习惯,让我们的青春岁月变得更有意义,让我们的生命更具价值,脚踏实地,让梦想成真!
(图片由2016级财务管理石清萍同学提供)
3月4日以来,由我校农耕协会统筹,在各院系农场劳动工作队的全力配合下,结合时令节气,共计安排各院系农场劳动实践17次,其中淬炼商学院5期,管理工程系2期,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3期,智能工程学院2期,外国语言文学系2期,艺术传媒学院3期,大数据与软件学院3期;接待各院系班级学生到远景农场农耕文化展览馆进行参观学习3次,到合川区金沙村93岁的留守老人家里进行志愿劳动对接帮扶2次,近800人次到农场参加不同形式的亲身劳动实践。以下是本月部分院系的劳动掠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的亲身经历吧!
淬炼商学院学子参与远景农场劳动实践(第15—18期)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也紧跟它的脚步开始了机械化之旅,越来越多的传统农耕用具及农家生活用具也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城市生活的孩子对田园生活可谓是一无所知,对粮食、水果、蔬菜的由来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学校开展了农耕活动,让我们真正的回归自然,体验农耕的快乐。今天的任务就是翻土,种植的第一步就是需要翻耕土地,让土地变得疏松,在将土地里的杂草都拔掉,大家都融入其中,回归了大自然,在田野间欢声笑语乐此不疲,这也让三月的移通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现在大多数的人虽已告别了“耕”,但“读”却每个人都会经历,而此次活动不仅让这些志愿者们熟知了社会中农民们的艰辛与粮食的来之不易,也让人了解到了中华传统的农耕文化,使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详细的认知。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同学们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原本杂草丛生的土地上变得整洁,杂草最终向同学们“投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分工明确,配合得当,才能很快地完成任务。
虽然有的同学初次农耕,使用着自己不熟悉的工具,但他们克服着不熟悉不习惯,坚持到最后并能熟练的运用这些工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都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但是现在的食堂浪费现象还是很严重,只有同学们亲身体验了过后才知道在田间劳作是真的不容易,要让同学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品位农具 熟知农耕文化
——记管理工程系农耕队参观农耕文化展览馆
了解农耕文化,感受粮食来之不易。3月15日、27日,管理工程系农耕队两次带领管理工程系的学子们于C区读者公园参观农耕文化展览馆,旨在让同学们陶冶情操,感悟蕴含着浓厚历史韵味的农耕文明,体会农耕的艰辛与不易。
3月份已经步入中旬,不知不觉中清明节也将渐渐走来,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的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标志着农民忙碌季节的到来。同学们在此参观农耕工具,了解种植。在文化展览馆中有“簸箕、锄头、镰刀、背篓”等众多用于农耕的工具,并且展览着早期农民在雨天所用的斗笠、老式雨靴等古老工具且文化展览馆中的农具保存的非常完好。
从摆放有序的农具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民在使用农具进行耕种后所留下的痕迹,痕迹中记载了农民的辛勤劳动,记载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现今社会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参观的意义是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具上的痕迹足以说明。每一件农具都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将中国农耕文化传承至今,同学们通过农具可以了解中国农耕文化和体会农村生活气息。
在进行短暂的参观后,便进行了对文化展览馆打扫。打扫文化展览馆是在场同学们劳动的表现,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同学们对文化展览馆的打扫分工明确,对农具进行打扫时也十分精心和仔细。在清洁农具时也可对其进行近距离的观察,考察农具上的细节,以便深层次的了解农耕文化。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我们应仔细了解农业种植工具,积极传承农业文明,担当起中国公民应有的责任,反对浪费。
此次参观农耕文化展览馆,让所有的参观人员明白农耕生活的意义,这让同学们感叹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来之不易,更让同学在在参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体地体会到农耕中别样的快乐。
留住农耕文化——记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农耕展览馆活动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那种耧铃叮铛、精耕细作的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渐渐远去。3月6日,农耕展览馆迎来了新学期首批旅客。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的小伙伴们步入展馆,映入眼帘的实物陈列、模拟场景、图片、文字等,给人浓厚的质朴气息。
追溯农耕文明 留住传统记忆
“农耕生产”展区的场景让人惊艳。备耕、春播、夏锄、产耥……一幅幅老壁画是流动的记忆,把久远年代的农耕场景一一再现,我惊喜在那田地间的人扶犁、两牛拉犁、人工点籽,这些极具现实感的壁画,我感受到那时春耕的忙碌。
如果说壁画让我们拾回记忆,那么展览馆中各类的农具让我感受到真实。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陈列在展厅的角落的的风车,它如一位年迈的老者精神矍铄。当拨动着风车的转轴,那呼呼的声音好似一首歌颂丰收的乐曲,让人心情愉悦,闭着眼我们仿佛能闻到了阵阵农作物香气扑来。
农耕展览馆是一个让我们近距离的感受农村生活的平台,他让我们直观的了解农耕文化。在各式农具中,我们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我也骄傲站在巨人肩上来感受这一场农耕文明盛宴。
历史与文化并重 过去与现在交融
走进篱笆院,迈进小房间,馆内的第二单元再现了农村院落独有的风情,墙上挂的、桌子上摆的,地上放的,全是生产生活必备用具。篦子、木箱子、泥火盆……样式多样,让人目不暇接,那昏黄的光线均匀地铺在上面,完整的还原了老一辈人“几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生活记忆。也不禁让我感慨那时人们生活简朴、有趣。不像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压抑。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祖辈们熟悉的农耕场景对我们来说逐渐陌生了。感谢农耕展览馆的存在,让我们有机会去体验那个时代的事物,不让灿烂的文化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我觉得一代代中国人留下来的农耕文明印记,是需要用心去感受。这样你才能真正读懂这一方土地,领略代代相传的中华农耕文化精髓,传播发扬农耕文化。
“花海劳作”——记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两期农耕活动
“姿容清丽厌奢华,淡淡平平不自夸。羞去院庭争宿地,乐来田野绽黄花”3月18日及3月25日,通信与物联网工程学院的同学们来到农场分别开展了两期农耕实践活动。
拥一颗草木闲心,享田间风情。小伙伴们撸袖子,畅衣襟,在花海中穿行,为油菜花们排除讨厌的杂草。虽正午时分,但丝毫没影响到同学们对农耕的热情。他们协助合作,分工有序,表现出身为通信人的品质。农耕的辛苦在此场景下显得微不足道。在这里,小伙伴的一分耕耘,收获的不仅仅是体验田间劳作的新鲜感,更像是传承农耕文化。
连续的日照,使空气变得炎热。小伙伴们虽然处于油菜花的影子中,但还是热的汗流浃背。油菜花地杂草丛生,中间还夹杂着带刺的植物,一不小心就会将手割破。即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把活动进行下去。大家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靠。短短时间,杂草渐渐减少,工作效率增高。或许农耕劳作是很劳累,但这何妨不是一次心灵升华之旅。时间慢慢流逝,农耕的快乐时光也到了尾声,小伙伴们将手套交还于领队,再看着自身上的泥土,却没有一丝抱怨。通过这次活动,小伙伴们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艰辛,也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许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将不再浮躁,遵循初心,圆梦人生。
所谓农耕,并不是真的让大家种出农作物运输到餐桌供大家享用。它更多展现的是一种传统,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传统文化。以农业生产和农民自身为中心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希望农耕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大学生体验农耕,成为其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动力之一。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记智能工程学院农耕活动
农谚有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3月11日,伴随着温暖的阳光,踏着开满油菜花的林间小道,同学们再次回到远景农场去体验农耕生活。
一个寒假过去,农场的土地上长满了杂草,一眼望去十分荒芜,因此,同学们就承担起了拔草和松土的任务。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同学们劲头十足,劳作进行得井然有序。他们不顾鞋子和裤脚上沾满的泥土,双手不停地挥起锄头努力开垦,为来年的丰收而努力着。一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同学不仅自己在忙于劳作,也不停地号召其它同学积极行动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不知不觉中,一片土地上的杂草早已锄尽。
农耕结束后,同学们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着农耕的乐趣与心得,场面十分和谐。大家也都积极地完成了任务,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虽说农耕是辛苦的,但是同学们却没有任何抱怨,大家都很享受这个过程,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同学们用满满的热情去劳作,那么他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份耕耘的快乐,一份付出的自豪感。通过付出劳动得到回报,对于每位同学而言都是幸福的。
赏农具,品农耕
——记智能工程学院远景农场农耕展览馆参观活动
为了加强同学们对于农耕文化的了解。智能工程学院于3月22日组织同学前往远景农场农耕展览馆参观。
来到远景农场的同学们,望着几间顶着茅草的房间,便加快了步伐,同学们好奇进入茅草房,房间里摆设着各种没有见过的农具。同学们好奇地看着各种农具的简介说明,不时发出赞叹的声音。因为这些农具上蕴含着农耕古朴的味道,上面的每一点泥土都是它勤劳的见证,而它们同样也见证了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让同学们感受到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本次参观活动,许多同学都受到深刻的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们积极参与,认真执行自己的任务,并力争做到完美,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农耕展览馆的打扫干净,也通过学习农耕文化,进一步增进了自身对于农耕的见识,提高了自身的实际劳作能力。愿同学们能铭记此次经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参与农耕,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深刻的记忆与获得更好的成长回忆。
“春来报,花香校园你我共营造”
——记外语系2018-2019学年农耕活动第10-11期
古人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等美好的诗句来形容今天的天气可谓是最好不过的了。在如此美好的春日下,外语系英语五班的同学们很准时的来到了外语系的自留地开始了耕作活动。
因为春天的到来,所以各个院系都准备开始播种。而今天同学们的任务就是负责将自留地上最后的杂草、树叶清理干净以及对剩下的土地翻松。分完农具并交代了注意事项后,同学们便抄起农具就干了起来,不知是否是因为许久不见如此美好的太阳,同学的激情像被点燃似的,个个都朝气蓬勃的样子。有的同学出汗了便脱掉外套继续干,还有一些同学实在没多少力气了,便交给其他空下的同学继续干。俗话说的好,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当几十根筷子一起的时候,就很难折断,在团队协助下,同学们在几十分钟后便完成了任务,当我看到他们额头的汗和手上的泥土,再看向自留地的情况,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只有辛勤的汗水,才能换来甜甜的“果实”。
其实农耕的意义,不仅仅是劳动与人的关系,更有精神与人的关系。正是有勤劳又智慧的中华民族,也有了农耕,也正因为农耕,才会有勤劳智慧的我们。当然不止是农耕,身为当代的青年,我更希望,我们所该表现出来的朝气不仅仅是在农耕上面,我们应该把这种朝气和热情表现于真正的生活,不要仅待在屋内学习,也要往外走走,看看,甚至活动活动,将那股朝气展现出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智慧的脑袋,更需要健康的身心。
洒下劳动的汗水,收获成长的果实
——记艺术传媒学院农耕实践活动
3月14日、20日、21日,艺术传媒学院分别在远景农场开展两次劳动实践和一次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参观学习活动,带领艺传学子在农场的劳动实践中体会不一样的大学生活。
清风徐徐,万物生辉,远景农场耕种忙。在生活权益部的带领下,大家从领取农具,到自留地耕种规划,再到土地开垦,挖沟打垄,除草搬石头,挥洒汗水的同时,欢声笑语,一切都井井有条。“可以种向日葵”、“我想种土豆,土豆好存活”、“还可以中一些蔬菜”,就这片自留地的用途,同学们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民以食为天,食以五谷为先。五谷非播不可收,非种不能活”。组建农耕志愿服务支队,引导学生参与农耕活动,是践行我校“完满教育”育人理念的具体方式。“耕以致富,读能荣身”,耕读文化所秉承的是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实践理论,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呈现出来,才能达到在优秀文化浸润中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
展览馆里的锄头,耙,犁整齐的摆在地上,在它们的身上还留着曾经劳动过的痕迹:握把上的一条条印记,犁头上的缺口;这些痕迹无不在诉说它们曾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起着的重要作用。
在参观中,同学们仔细的阅读了挂在农具之上的注解,也明白了这些农具的用处,还有几位常接触农活的同学在一旁绘声绘色的说道自己的经历,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大家在参观中都明白了这些农具对于农耕的重要性,也大概了解了农耕从人力到现在机械化的过程,不禁感叹旧时人们的不易。
《诗经》的农祭诗里曾再三提到,如《周颂.载芟》云:“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意思是就是有一把好耜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很多工作,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农具在农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具在农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农耕在我国的发展中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通过这次展览馆之旅,同学们可以改变对以往农耕的看法,明白农耕的意义。
我的新学期,从耕耘开始
——大数据与软件学院2期农耕劳作实践活动和1期农耕文化展览馆参观活动
3月15日星期五,软工一班的同学们在领队的带领下来到农耕协会的展览馆,大家身体力行,共同劳作,一起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一起领略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活动开始,同学们井然有序地进入展览馆,馆内的农具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里面几乎陈列着传统农耕所需要的所有工具,不仅如此墙上还挂着相关农具的解释说明以及用途。大多数农具都是大家没有见过的,于是,同学们在每一个农具前都停留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或是先猜想此农具的用途;或是想亲身体验一下使用它们的乐趣;或是了解完墙上的文字内容来纠正其他同学的错误;更有北方的同学把这些农具和他们家乡的农具进行对比,说出南北方农耕文化的差异……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多种多样的农具,还体验到劳动耕作的不易。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既能够加强锻炼,同时又能够了解农耕的艰辛,懂得种植的过程的漫长和艰难,初步了解了大多数农具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除此之外,这次农耕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通过小组活动,充分挖掘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农耕活动的正确态度,使学生获得一些亲身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还能让学生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增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树立良好志愿者榜样的意识,激发同学们的劳动光荣的意识,当然奉献不能仅在这里止步,往后的生活还需要同学们积极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当中。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能只有当同学们自己亲自去拿上锄头农耕时才会体会到农耕的辛苦。同学们一下下的挥舞手中的锄头,哪怕很累,哪怕已经没有力气,哪怕衣服已经湿透,但也没有放弃。还是在坚持努力。而现在的同学们大都住在城市,娇生惯养的。对于农耕活动其实并不熟练,在这活动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也都在努力克服。所以,我们也很感谢学校的完满教育,能够让我们去亲身体验农耕文化。这种农耕活动更能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也可以让我们亲近自然美,美化我们的校园环境。让同学们走出寝室,暂时离开手机和电脑。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聚在一起讨论这次的农耕活动,同学们未免唏嘘,都在说着农耕的累,讨论着手上因农耕而引起的水泡,同时也分享着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所以,这就更加让我们懂得的劳作的艰辛,和农耕的意义。
农耕文明在我国历史悠久,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逐年减少,人们接触农耕文化的机会也就更少。而农耕活动,唤醒了同学们对农耕文化的意识,近距离的体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让同学们更能懂得去培养节俭,感恩,勇敢的意识。
这次活动也同样激发了同学们参加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主动的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推动学习完满教育的发展,为校园文化的发展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农耕协会供稿)
(团委转稿)
上一条:【社团活动】“发现--找出新自我,发掘新潜力” 铭记女生节
下一条:【教学活动】外语教学艺术传承与创新——记外语系“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赛前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