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学院风采】记艺术传媒学院贯彻执行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指导交流活动

2021-04-13

为积极贯彻重庆移通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文件精神,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艺术传媒学院青年教师韩鹏伟应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范蓓教授的邀请前往学习交流。范蓓教授作为我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特聘教师,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随时对艺术传媒学院青年教师进行线上线下指导。本次学习主题由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主讲,主题围绕《电影是什么》、《赛博格·人类与忒休斯之船》予以展开。戴锦华教授,1959年生于北京,从事大众文化、中国电影史、女性文学。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兼职教授,著有《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雾中风景》,《昨日之岛》等学术作品。

图一

讲座伊始,戴锦华教授开门见山,追问“电影是什么?”。从安德烈·巴赞的论断为切入点对早期电影理论家的研究论断进行了梳理。随后,她针对数字技术的发展,围绕电影的衰落、“死亡”,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等等进行解读。她认为,巴赞对“电影是什么的”回答, 电影的影像是无限趋近于现实的渐进线。并不是简单的写实主义,前所未有记录和再现的能力,电影是与照片与摄影术的亲联性。

随后戴老师对数字时代的发展对电影的冲击做了深度解读。电影史上小小的转折点“DV”(小型数码摄影机),改变了电影的制作状态,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进入到了被影像的浪潮所席卷、裹挟、覆盖的时代,海量的影像无所不在,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对电影的分流,电影的存储载体也已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

随后在赛博格的解读中,戴教授博闻强识,旁征博引,结合多部电影与文本进一步揭示人类的自我赛博格化危机:她援引电影REPOMEN,指出赛博格标志着人类开始接受技术对自己身体、意识的入侵,而这种入侵极有可能造成人类主体内部的撕裂。她结合当下现实主义电影佳作《寄生虫》,犀利指出,以人类之名不断推进的技术进步,其带来的便利却难以惠及人类全体:少数人可能因此获益,多数人却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被放逐、被排斥、最终沦为“非人”,加剧了社会的结构性剩余。戴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此刻正置身于全新临界点,既有的共同梦并非解决答案,也无历史先例援引提供参考应对现实,我们只能置身所在历史社会结构中考量现实问题。戴教授掷地有声地说:“议题中的忒修斯之船,看似是在修补旧物,但时至今日,我们必须创造新生!”

图二

图三

专题讲座在大家热烈长久的掌声中结束,会后戴锦华教授与我校教师进行合影留念,专题讲座后,范蓓教授对青年教师韩鹏伟进行了深度指导与交流,韩老师则总结心得将讲座内容与指导心得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与艺术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关教师进行交流与分享,将青年教师培养成果进一部辐射与扩展。

撰稿人:韩鹏伟

图片: 戴小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