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通识教育】齐聚清华研讨写作沟通,借鉴工艺建设通识课程——记我校教师参加清华大学通识视野下的多元主题写作研讨会

2019-12-25

12月20日,远景学院执行院长皮若兰、远景学院艺术与人文教研室主任彭可、通识教学部科学教研室主任张艳共赴北京,参加了“清华大学第二届全国高校写作课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分为圆桌会谈、分组研讨、观摩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堂学生期末展示三大版块。通过聆听专家报告,与来自全国各高校一线写作教师的切磋交流,以及课堂观摩,三位参会人员都感受到极大的震撼,深感在通识教育视野下,结合我校“四位一体”全新育人模式,写作教学亟待进一步梳理与深化。

会议伊始,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进行了致辞。他向与会成员介绍了创建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建设《写作与沟通》课程的必要性和大背景。该课程为覆盖全校本科生的通识写作课,要求进行小班训练,每个班不超过15人。为建设高质量课程,聘请了25个教学系列的教师,建设了一支专职教师队伍。为达成通识教学目的,彭刚副校长特别强调,这门课要做到三个维度,“无学科门槛,有学理深度,能自成体系”,真正将这门课程做到“由专及通的深挖型”,“由通及专的撒种型”。

随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管晓宏院士、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李猛教授、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甘阳教授分别进行了主题分享。管晓宏院士的报告主题为《表达与交流 ——最重要的通识教育》,他结合其工科院校教学背景和经验,指出表达交流能力弱是国内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缺失,并强调“使用语言的能力决定发展潜力”。他通过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课程,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表达与交流课的定位,其教学大纲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培养课;涵盖写作表达方法与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要点、团队合作表达能力等,作为教学目标。李猛教授以《通识教育中的学术写作:思想的修辞还是发现的技艺?》为题,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写作训练来突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写作训练不仅仅是修辞训练,更是训练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通过思考,最终转化成自己观点的能力。甘阳教授以《写作很简单:言而有物,力去八股》为题,却展示了写作训练的不简单。他以新雅学院2019级新生研讨课《中国大学之道:个体成长与文明复兴》为例,说明了写作不可能和阅读分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批判性思考。该课程共八周课,将阅读、写作、讨论、课堂报告进行串联,共完成4次2000-3000字的写作任务(45%),4次小班讨论(20%),1次调查报告(10%),以及3000-5000字的结课论文(25%)。

在分组研讨环节,共设置四个议题,分别是:1、多元专业背景下的写作课;2、写作课定位与通识教育;3、写作教学方法和设计;4、应用写作与专业写作。在“写作教学方法和设计”小组,彭可老师聆听了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等一线教师的分享,并参与了小组讨论。其中,华中农业大学于今年3月初前往清华取经,6月底进行教师培训,通过反复研讨、交流,在10月正式开课,形成43个主题课堂。老师们迅捷的效率,饱满的激情,深刻的反思,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张艳老师参加“多元专业背景下的写作课”研讨组,听取了来自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老师的分享及讨论。中山大学的老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老师都提到需要改变学生写作习惯,并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及过程教学的重现,写作过程中朋辈互评及任务驱动的重要性;清华大学的老师则分享了如何应对在写作课上崩溃的同学。最后梅赐琪主任总结发言:写作课不等于语文课,不仅培养写作与沟通的能力,更是培养共情的能力;写作课是全人类的共同难题,要相信学生;《写作与沟通课》没有可复制的方法,但有可借鉴的工艺。

晚上,全体老师观摩了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堂学生期末展示。三个课堂的主题分别为“健康”、“解码动物”、“工程师”。学生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写作,由主题探索,从短文写作开始,通过老师面批,多次修改,最终完成5000字长文写作。在此次课上,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话题进行了PPT展示和陈述。学生们的切入点非常丰富,陈述内容有新闻热点、影视作品、社会现象,综合社会学、哲学、电影、语言学、生物学、心理学、政治、伦理等等,逻辑清晰,表达精准,礼仪得体,让观摩老师们赞叹不已。通过这堂课,也让大家看到,通识写作作为载体,勾连大量广泛的阅读与批判性思维,最终成就的是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有胸怀的人才。

此次会议时间虽然短暂,但内容和形式都相当丰富,每一位参会人员都感到获益匪浅。参会老师都形成一个共识 ——学生写作、表达、思考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即《写作与沟通》课开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学校的参会老师在交流过程中感触颇深,会议让我们更加明确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一直在探讨的课程建设方向。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为我们学校通识课程教学树立了一个标杆,即如何将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有效的融入课程教学中,使通识课程成为“四位一体”教育教学思想的有效落实途径。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