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钓鱼城研究院】走向田野——我部门教师学士山考察记

2020-06-16

为了深度挖掘合川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提升钓鱼城研究院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学生指导等方面工作的能力,践行我校通识教育和完满教育理念,促进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 6月15日,钓鱼城研究院副院长位光辉老师同冯懿老师、杜春梅老师一行三人冒酷暑前往学士山开展田野调查。

学士山位于合川区东城半岛南端,因唐代合州籍学士曲瑞曾憩于此地,而得名。与钓鱼山遥遥相望,两山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突显了合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遥望学士山

沿山间小路而上,十多分钟便至山巅八角亭。八角亭,又名养心亭,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原为合州名士张宗范的私家庭园,因时任通判合州的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为之作《养心亭记》而闻名。宋明已降,经历多次兴废,旧亭早已十不一存,现在的养心亭是近代在明清故址上仿建的楼阁式建筑,2009年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三位老师对新亭的亭基、亭身及亭顶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等进行了基本测量,对亭子各部位细节拍照存档,并结合历代《合州志》及古代建筑史知识对新亭建筑特色及其与旧亭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养心亭

养心亭左侧下方,另有一座名胜,名为甘泉洞,洞中有一处滴水如注,水流叮咚似奏管线,为古代合州八景之一。明朝时,僧人如照在洞旁创建寺庙,名曰甘泉寺,成为时人游览、避暑和祈福禳灾的胜地,明末毁于兵火。清末光绪年间,合州官绅修建甘泉寺,并修建

了说书的茶楼和唱戏的戏台,香客、看客往来不绝,十分热闹。到了近代,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寺庙、茶楼、戏台等建筑被人为拆毁。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三位老师从破败的山门前侧身而过,穿房过屋,进入甘泉洞,对残存的泉眼、瓮台以及附近村民重塑的宗教人物塑像进行了仔细观察,结合洞顶人工孔洞、凿痕分析了旧时洞内木质建筑的规模与形制,并一一拍照留存。通过与村民的交流,三位老师对民国以来的甘泉洞逸闻路史、近些年村民在甘泉寺旧址修建甘泉道观始末以及新道观建设规划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弥补了史料文献的不足。

甘泉寺残存山门

甘泉道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本次田野调查,钓鱼城研究院一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图片和口述史料,深化了对学士山这一合川著名历史文化遗存的理解与把握,将推动钓鱼城研究院的科研、教学和学生指导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钓鱼城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