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去了解与认识合川根雕制作技艺,为了更好的传播、继承、发扬根雕艺术的文化内涵。11月10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余名学生研究员,在彭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北碚区天府镇彭勇根雕博物馆开展调研活动。
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彭勇根雕博物馆,博物馆名叫“木石缘堂”是由彭勇老师的妻子所刻,清新雅致。馆前一对石狮虽有些损坏,但神采依旧被保留至今,古朴木制大门充满着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走进博物馆,形态各异、多种多样的根雕作品引起了同学们的惊叹,不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没有玉石的珠光宝气,有的只是岁月的痕迹和新生的气息。腐根断枝随水流,一生辉煌至此休。幸遇惜才痴雕客,枯木逢春再千秋。根雕就是这样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枯木逢春,败根回生,在彭勇老师手中流转的生气。
彭勇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志在千里》、《百鸟朝凤》、《疑似悬崖百丈冰》、《欲与天公试比高》等作品使大家大饱眼福,也体现了彭勇老师的技艺高超。彭勇老师的创造灵感大多源于对文人墨客诗词的热爱,和对诗人的生平领悟,以及对自然的崇拜。其代表作之一《春》、《夏》、《秋》、《冬》生动、细致、形象、惟妙惟肖的展现了不同时节荷花的不同形态。同时也体现了彭勇老师所说的“野风派”不加装饰,不修边幅,巧妙利用大自然的手笔,回归自然,天然形成。在数千件根雕作品中有精雕细琢的精美作品,精细到罗汉手脚的筋脉的清晰可见。也有没有任何修饰的自然美,有的是边角料和废料组接而成,有的作品重至几百斤甚至几吨,有的只有手掌大小。根艺的玄妙之处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只有善于观察和发现,才能从形里找出其神韵,找出它的奇、特、怪、妙之处。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领悟作者的意图,感受其内涵。
“衡量艺术的标准即不是金钱也不是名誉,是欣赏着的表情。”彭勇老师说。民间艺术盘根错节、博大精深。根雕艺术是经历了数千年的艰辛历程留下来的,彭勇老师自己买地建博物馆,花掉了许多积蓄,他身无分文却并不因此感到贫穷,有根雕陪他感到充实,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这是彭勇老师一生的追求。这不仅是艺术,更体现了一种精神。
根雕艺术历史悠久,独树一帜,是我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才会如此耀眼。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慢慢历史长河中根雕艺术才如此宝贵。我们应真正深入民间非遗之中,以冷静的、科学的、文化的眼光审视,并放眼今后与未来。推陈出新,不断探索、借鉴和汲取历史的养料取得进步,赢得发展。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更要树立坚定的意志,继承并发扬根雕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
撰稿:李冰霞
摄影:宋远杰、熊文浩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供稿)
上一条:372期|书院印象:北山书院第二届寝室篮球对抗赛初赛圆满结束——让兴趣和爱好在学生寝室绽放
下一条:【移通非遗】非遗中心开展非遗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