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的主题为“菊品为尚,情浓重阳”的重阳节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C区北山斋)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彭伟老师、李凤勤老师与学生研究员共聚一堂,投壶赏菊,饮茶吟诗,感悟传统节日文化。同时,借此佳节,开展了新一届学生研究员的破冰仪式,提高非遗团队的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非遗的新鲜血液更快的融入这个大家庭,加强非遗人之间的交流。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踏秋”,人们会在这个节日里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作为一个非遗人,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应该去了解。活动伊始,通过一些关于重阳佳节的小游戏拉开了序幕,使每位研究员都能亲身体验一把古人的宴会之乐。
“吟诗诵对”,研究员们吟诵了包含“重阳节”或“菊花”等相关的古诗词,沉浸在诗意中。“礼射投壶”,《礼记•投壶》有文:“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研究员们聚精会神的体验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
“观菊饮茶”,重品茗叶之香。自古以来每逢重阳节民间便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等活动。为了使大家进一步的了解非遗,我们就用品菊花茶和学习茶道文化来迎重阳,为研究员们讲解了茶道,深刻地给他们剖析了蕴于茶中的深层之道。还给研究员们传授了如何泡茶、品茶。切不可小看这一个个小工序。简举这品茶一例,低头浅抿一口,千人亦有千味,若是碰巧一人抿时感情不同,便更是万千体会。。。。。。
研究员们饮茶诵诗,礼射投壶,举手投足间仿佛一位位士大夫,而这北山也成了那包含风雅之地。活动尾声,研究员们开展了以北山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重阳寻宝”活动,考验研究员们的团队精神,研究员们一起积极分析路线、讨论地点,共同摸索,一点点寻找着那些存于叶间花底且散发出迷人芳香的香包。这香包仿佛来自那遥远的古时,绣娘点点的飞针腾挪,使那一花一叶像是在随风飘摇呢。就这样,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大家渐渐地从陌生到熟悉,从一言不发到谈笑风生,活跃于非遗大家庭中。
梦回重阳之乡。夕阳西下,这次活动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逐渐地步入尾声。通过这样一次活动,使大家相互认识、互相了解,各个部门之间也拉近了距离。但非遗的继承与发展还得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让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并不只是认为它是古老的“文物”,而是随时间的改变能让它成为人们生活一抹精神层面的物质产品。愿在重阳来临之际,与非遗,同朋友一起赏菊,就如杜牧的诗一般。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笑口开,菊花须插满头归。
撰稿:宋远杰
摄影:汪建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供稿)
上一条:336期|书院印象:有仪式的生活,让自己的世界很美——Sparkling Days九月特集
下一条:【联动融合】“对话你我,完满前进”---记外语系9月联动融合月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