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时候,就是成长的时候;舒适的时候,就是落后的时候。”
“一个领导者的首要目标是创造英雄和培养英雄。”
“态度是什么?态度是起好心、动念头去做一件事的那一刻。”
“想要和得到之间,差一个行动。”
……
这些是心灵鸡汤吗?不!这是“佘氏语录”。12月9日中午12:10第二期“灯塔”学生社团负责人培养计划理论第三课如约而至,本次课程邀请到了鱼城书院佘桂隆老师为社团负责人们进行授课。汇聚每一份社团星光,点亮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佘桂隆老师授课)
【历经荆棘满地,才懂人生香甜】
“从大一初入社团时的懵懂到现在成为一个社团的负责人的骄傲,这一段时间经历的是痛苦还是快乐。”
大家总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这堂课,颠覆了所有人的一贯认知,因为他说“机会是留给迫切想要展示自己的人的”。课程伊始,佘老师用各个小国家的纸币奖励作为切入口,吸引大家踊跃发言与尝试。一开始,社团负责人们还较为腼腆和拘谨,但在老师的反复引导下,大家逐渐调动起了心态,全身心的参与进来。老师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迈出小小的一步,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像经营社团一样,如果只是一昧的等着别人来安排活动,那这个社团负责人是不合格的;但是只要自己能够主动的去开展活动,带领这个兴趣的小团体去发声和创造,那就是一种肯定与进步。可能在这样一个过程里大家会经历无人回应的尴尬,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阻碍,请不要害怕,在“灯塔”的指引下,坚持去做,走过荆棘满地,才能更懂人生香甜。
(佘老师与社团负责人互动)
【不要等别人,出手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你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是否无愧于在社团所付出的青春年华。”
身为移通人,身为一名学生干部,在完满教育的背景下,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它会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受之影响。佘老师要求大家把“我要做”的目标更进一步变成“我能做到”的目标,他也告诫大家只有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我们才能在走向成功的路上事半功倍。其实经营管理好一个社团的重要前提是先经营好自己,人是鲜活的,作为一个社团负责人只有将自己的行为习惯规范好了才能去约束一个社团的行为习惯,社团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加持。不要再用“就这样吧”、“将就将就”、“还可以吧”来搪塞自己,拥有一个行为习惯并不难,但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就很难,不要等别人,你出手了,就是参与行动的最好证明。
(现场学员听课中)
【找不到北,就多看东西】
“没有人一开始什么都会,但成为社团负责人的那一刻,你一定要登峰造极,做优秀的自己。”
课程渐进尾声,但课堂的热情不减。佘老师提出最后一个关于价值的习惯养成。从“我能做到”到“我做到了”,简单的几个字,却要付出无数汗水来跨越。在此期间,社团负责人们互相交流意见,老师与五个社团发言人进行了沟通,其中华韵汉服社社长,他用“后生可畏”来形容如今加入社团的后生们,一群愿意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奉献的人,养成了愿意为集体奉献的良好行为习惯;而说唱社的社长表示想把说唱社发扬到全国。“吾辈当有志”这些都是后生的良好习惯,为了兴趣去奋斗而产生的主动行为。也许会有社团负责人在这一段关于社团的旅程中迷失方向,但别害怕!带着主动,带着向上的力量,找不到北的时候,多看东西!
(社长发言)
第三课的学习生动而又有趣,佘老师通过一系列的互动与讲解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想法植根在每一位社团负责人的心中。“鸡蛋从内打破是新生命,从外打破就会成为别人餐盘里的食物。”希望我们都能从内打破,成为一个“新生命”。此次“行为习惯养成记”课堂搭建起了社团负责人和教师共同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了社团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社团负责人的对社团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每一次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每一次“主动”要求去发生,都是期待能在乘风破浪中,听见自己的回响,因为真正的成长不是彼此凝望,而是看向相同的远方。
(第二期“灯塔”计划理论第三课结束)
第二期“灯塔”学生社团负责人培养计划之兴趣课堂:“如何进行美文创作”将会在下期课程与大家见面,届时老师会向大家传授文字表达的技巧,提升语言能力,使社团活动的文案语句通畅,逻辑连贯,在吸引眼球的同时彰显能够传达对应的社团文化理念。
撰稿:何飓
拍摄:张一维、张钰洁
(团委供稿)
上一条:【学院风采】大数据学院与数理教学部共同开展“人工智能发展的内驱动力”专题讲座活动
下一条:636期|书院印象:推广鱼城文化,打造鱼城品牌——记鱼城书院完满沙龙第五期与钓鱼城研究院交流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