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育人融合】品中华诗教传统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博雅工坊之行知讲堂第六期

2020-11-11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色彩,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并重的育人格局,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环球视野、跨学科认知能力、统筹思维等核心素养。11月6日下午4点,别都书院、通识教学部联合打造的“知行”博雅工坊之行知讲堂第六期特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唐晓敏教授在四维空间为我们讲授中国文化的“诗教”传统,有100余名同学参与其中。

一、从诗教由来知晓中国传统

唐教授从中国诗教传统文化的由来来引入正题,他讲到:从西周时期就初步形成了诗歌教育传统,到春秋时期,赋诗活动逐渐兴盛起来。这时孔子在《礼记经解》中说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唐教授为同学们讲述到其中一点:孔子“诗教”观并非教人敦厚近愚、教人做迂腐书生,而是强调人品修养;其二,强调“诗歌”的宣达心志和政治作用,让同学们对诗歌教育有了初步理解。

二、从诗教表达体会诗歌意境

意境是诗歌之魂,好的诗歌可以让人体会到他想表达的意境。为了让同学们有更直观的感受,唐教授运用吟诵、朗诵的方式充分展示了中国诗教的魅力,表达诗歌思绪与情感,从中体会千年文化深深的韵味。诗句可以听可以观,“不学诗无以言。”其中不仅仅有唐诗宋词,也有秦汉春秋流传下来的千古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唐教授用最直观的表演让同学们对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着不一样的诗歌意境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从当今社会感知诗歌传承

对于诗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活动现场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当今社会该如何传承诗歌文化?唐教授回答道:第一,要加强诗词曲赋的创作教学;第二,专家、教授应深入社区推广诗歌;第三,要探索诗歌普及的新形式。最后,唐教授就中国传统诗教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立足?如何向现代化转化,更好适应这个社会?等问题给出了独特见解:“经过实践和历史来看,传统诗歌在向现代化转化的处境与方式是有局限性的。这就需要我们当代学生拿起担当,将传统诗歌继续发扬光大。“同时也鼓励同学们扛起责任,继续将传统诗歌传承下去。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通过唐教授的讲解,相信同学们对中国文化中的诗歌教育传统起源、重要性、教育功能以及语言教育价值等方面都有了深刻的了解,也相信同学们在体验了跨学科认知能力的优势之后,能够充分领略中国文化的“诗教”传统的魅力。

 

 

文/耿世鹏、严运发、罗欣宇

图/耿世鹏、张曦

(别都书院、通识教学部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