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创意写作】诗意盎然的示范课——听名师苏瓷瓷透析诗歌魅力

2020-11-06

 

“只要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大家想想,后面一句应该是什么?……好,大家的答案各有特色,但只能勉强算作诗歌。最好的第二句是,梅花便落了下来……这就是诗歌啊!”百万奖励基金第99期教学示范课苏瓷瓷老师如此开场白,一下调动了在场所有师生的兴趣。

苏瓷瓷老师是中国作协会员,创意写作学院传统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先以诗歌出道,后又在小说界崭露头角,作品曾入选年度小说、诗歌选本,并被翻译成日文、英文、俄文等。曾获中国作协第五届文学新人奖及首届全国“长江文艺•完美文学奖”。出版小说集《第九夜》《一个人的医院》《不存在的斑马》等,还在2019年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优秀奖和2019—2020学年“远景百万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奖。

本次示范课在爱莲阁录播室进行,听众为创意写作学院全体老师和作家班部分学生。课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1.现代诗的审美;2.传统诗歌与现代诗赏析;3.传统诗歌与现代诗的语言区别;4.传统诗歌与现代诗的修辞区别。课程设置层次清晰,递进分明。授课时,结合我校学生的文学功底,深入浅出,与学生互动频繁,却又不徐不疾,拿捏得恰到好处。一堂课“煽乎”下来,你会没来由地喜欢上诗歌。

几位老师给出了以下比较专业的评价:

吴霞霞老师:苏老师的课堂既富有审美气息和人文意蕴,也兼具高校课堂的深度沟通与教化功能,理念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从创作者的角度深入文学内部,一步一步拆解,势如破竹般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撼动人心的示范课。她的课堂如同她所例举的诗歌一般,极具张力和想象空间,包容性极强,即使文学兴趣不是特别浓烈的学生,也能极快进入她所设计的情景之中,被文学艺术独特的感染力所包围。听课学生亦被纳入成为她课堂的一部分,她是巧妙的引路人,学生是探险者和开拓者,这是十分难得的,是真正的创意课堂。这堂示范课亦使我深有启发,让我明白好的课堂一定是兼具宽度、深度与温度的优秀课堂,也让我深深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创造性,以有趣多元的方式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无限潜能。

王基胜老师:苏老师要讲的这堂课叫作《传统诗歌与现代诗的区别》。一开始我以为她要讲中国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心想格律诗和自由诗的区别不是很明显吗,这有什么可讲。没想到,苏老师别出心裁地依照诗歌的精神内核,而非时间的先后顺序,令人信服地区分了两种气质的白话诗。

苏老师首先以张枣的《镜中》、顾城的《一代人》、海子的《在夜色中》、陈小三的《一个人去游泳》为文本,设置了四个互动环节,让学生们续写诗句、“填空”或讨论读后感,在互动中了解现代诗的审美特质。

接着苏老师分析了徐志摩、林徽因、席慕蓉、余光中、穆旦、多多六位诗人的代表作,具体解释了传统诗和现代诗在本质上的不同。例如,同样表达乡愁,余光中的《乡愁》就显得十分“传统”,没有太多的延展性;多多的《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就是一首典型的现代诗,具有丰富的解读空间。

在生动地讲解过后,苏老师从语言和修辞的角度予以理论性总结,准确地概括出传统诗轻质化、封闭性的特点,而现代诗则有着更多的多义性和开放性。在她看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传统诗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作为现代社会的写作者,我们应该完成精神上的蜕变,从僵化、枯竭的传统诗中走出来,朝着现代诗审美的中心与高峰踏步而去。

苏老师的这堂课既有富有趣味性的互动环节,又有通俗易懂却不失深刻的文本解读,还有发人深省的理论升华。作为诗歌爱好者,这堂课让我对现代诗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作为教师,它启发了我在课堂设计、课堂气氛调动、内容呈现方式等教学上的思考。听完这堂课,我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修改我的教学PPT。

刘明老师:苏老师文学功底深厚,诗学修为极高,具有丰富的创作和教学经验。特别是苏老师的教学方法尤为值得称赞,她主张不拘泥于理论,应取法于“自然”“无技巧”“浑然天成”,呈现出教学艺术至高境界。例如,在讲解如何鉴赏现代诗时,苏老师先给出“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这句诗,然后让同学们续写下一句,将学生写出的句子归类,之后给出原诗中的下一句“梅花便落了下来”,再以生活中人与人交友时通过交换故事,彼此了解为例,潜移默化引申到创作上,说明好的诗句应能将读者代入到情境中,接着采用一系列启发式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想象,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衡量好诗的标准。苏老师凭借自身深厚的学养,使得整个授课过程自然流畅,蕴藉深厚,回味无穷。

王恒绩老师:《传统诗歌与现代诗的区别》,听诗人老师苏瓷瓷讲这个课,是很有意思的。我并不擅长写诗,她能让一个门外汉也听得津津有味,这是本事。

苏瓷瓷谈到,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虽说前者不过百年历史,但与通俗易懂的传统诗歌相比,现代诗歌更开放,更跳跃,甚至可以特别暴力。粗读时,我个人认为,会觉得有些说胡话,或者词不达意,甚至语无伦次。通过苏老师的庖丁解牛,慢慢便能咂出味来。比如多多先生的《阿姆斯特丹的河流》,与人尽皆知的传统诗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相比,二者表达的都是乡愁,写法却不在一个频道上。虽说都会借用一些意象之词,读者却能明显地感觉到文字韵律及表达的分岔,美就美在结果是殊途同归的。

传统诗歌是轻质化的语言,直抒胸臆,不会转弯抹角,表达很直观。现代诗歌却转折延伸,矛盾颠覆,还常用一些留白,给读者腾出巨大的想象空间,以便尽情抒张。诗歌若是没有张力,便是死尸(诗)。反之,作品被人口口相传。譬如多多先生这首《阿姆斯特丹的河流》,祖国是核心意象,作者借用异国他乡的“河流”和“屋顶”等意象之词,让祖国飘然而至,既满足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也把祖国、把故乡高于一切表达得坚定神圣,亦淋漓尽致。这种侵略式的写法,你只能叹为观止。最要命的是,你会慢慢喜欢上诗歌。

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审美,还有它们的语言区别,修辞区别,每一个空间,均有无尽的宇宙,学海无涯。

我校品牌保留项目——“百万奖励基金”教学示范课,如今已成为教师们心目中的丰碑和灯塔,对激励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助推学生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催化作用,一批批德才兼备的老师,从这里迈入名师行列,可喜可贺。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