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名家大讲坛】农耕文化折射出的价值火花

2020-12-08

《桃花源诗》中讲过:“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中国作为一个农耕大国,有着特有的农耕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农业一直养护着我们的生命,构成了我们的血肉。12月4日,在缤果大剧院,罗家湘老师带领同学们了解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探讨农耕文化的对象化描述和继承性认同。

农耕经济的特点在于发现了土地的价值,大大提高了对土地的利用率。在中国古代,土地是比金钱还要重要的存在,如何占用土地便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焦点。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为避免这种悲剧,人们找到天命作为仲裁,“天立厥配”,有德者才能合法占有土地。天命中有三个观点:观点一认为要遵守土之道,土地是自然的。观点二认为社即神地之道,要崇奉社神,诚心祭拜。观点三认为贤者有分配食物的权利,贤人配食,天工人代,便可以得到人们的拥护。继此以往,人们对土地逐渐地神化,以土石松栗为代表的自然物被称为社神,而社神的唤醒靠的是自然中的风。

人们一代接一代的将土地传承下去,人不停在变,而土地却长期存在,这使得农业生产形成一种定居生活,而这种定居生活又养成稳定的家庭关系。从氏族到家庭,一直讲求群体协作,社会组织的标志是文系家庭的建立。家庭是周公制礼做乐文化设计的根基,是社会的细胞,是安身的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精神空间。在统一的道德下,家庭中职责分明,形成共在、共建、共享的共同体。古人对家庭极为重视,国破家亡将以凶礼处之,家庭道德也被看作社会稳定的基石。在农耕文化中,家庭确立了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罗家湘老师还告诉同学们:农耕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道理来讲农耕时代的主流人物是农夫与织女,农夫算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却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偶像。而当时怪者圣,很多著名的圣人容貌身体怪异,但依然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君子、隐士、书生、商贾这些人被称为当时的偶像集体,他们分别代表着载物行道,尚志疵物,言说道,操纵物。社会中坚力量与审美偶像相背离,非主流偶像的出现表明,在生存问题解决后,社会审美出现了多样化。农耕社会不相信外在的形体美,而更追求深度的道德美,意志美。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在古代社会生产体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农耕文化积淀深厚.始终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当今存在的多种文明形式中,仍能从不同的方面对农耕文明有所需求,所以农耕文明的传承尤显重要。

课堂提问:

问:老师,您好!想问一下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耕的主要区别在哪呢?

答:传统农业刀耕火种,耕耘模式单一,其中还夹杂着部分西方观点来审视传统,还易引起战争。人们采集于游走经济,培养性弱,掠夺性强,相比现代经济发展模式高端,形式多样,人们农业收获更加丰富。二者根本区别就在于现代农业加入了工业元素,提升了附加值,文明程度更高。

问:老师,您好!想请教一下农耕文化是如何体现家庭价值的呢?

答:农耕社会确立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周公制礼做乐文化设计的根基也在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安身的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精神空间。男耕女织的传统文化就像家庭分工,家中职责分明,形成共在,共享共建的共同体。

 

(名师课堂办公室:杨垚鑫 仵亿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