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创意写作】海子与荷尔德林——2020级创意写作学院诗歌工坊上课体验

2021-04-16

上周苏瓷瓷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荷尔德林的远游与返乡,荷尔德林希望人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海子与荷尔德林诗歌的比较,苏老师先是给我们推荐了几本书:马蒂亚斯·波利蒂基的《在光与万物背后81首诗》、谢默斯·希尼的《希尼三十年文选》、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沉石与火舌》,接着她带领我们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关于荷尔德林远游与返乡中的隐喻。

苏老师向我们分享了荷尔德林的诗歌《故乡》与《致青年诗人》。《故乡》的最后几句写到:“因为诸神从上天赐给我们火种的时候/同时也赐给我们痛苦/因此痛苦永存/我是大地的儿子 我拥有爱 同时我也拥有痛苦” 两首诗歌让我们更加靠近了荷尔德林的精神内核。“返乡”是荷尔德林晚年思考的重要命题,返回人类诗意栖居的住所,返回与神灵相栖的时光。在《盲歌手》中荷尔德林写到:“追随他,我的竖琴!/宛如溪涧眷恋江河/我的歌与他生死相依/紧随他沉思的足迹/在这漂泊的路途”这里的竖琴,就是指诗。诗不是一种工具,不是神的传声筒,也不是枯乏的理论加以技术分析的对象,诗应是人的本性。诗人唤醒人们去沉思,沉思那若即若离的接近中的奥秘。诗人激发人们去爱,爱那矜持温柔的人灵。对于这一点在后面海子的随笔与诗歌中都有相似的共鸣。

苏老师提前布置了海子随笔《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的课后阅读,同学们在此次课中提出了一些疑问,“怎么理解狭窄的抒情诗人这句话。”苏老师带领我们从第三小节开始慢慢解读海子的这篇随笔。文中提到“痛苦和漫游加重了弓箭和琴,使草原开花。这种漫游是双重的,既是大自然的,也是心灵的。”这里的双重指的不单单只是远游途中所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更深一层的意味是“思想上的漫游”。

往后一段便提到了同学们所困惑的地方,海子说道,“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样的诗人是只爱自己的,是海子所说的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而第二种诗人,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他们从热爱自我进入热爱景色。”所以后者便超出了第一类狭窄诗人的队伍,因为他们关注的不是诗句本身,是爱、自然、平等与尊重。就像海子所说:“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本身。”

从自然景色,海子又延伸到一个词——元素。他提到“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你不仅要热爱河流两岸,还要热爱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热爱河水的生和死。有时热爱他的养育,有时还要带着爱意忍受洪水的破坏。忍受他的秘密。忍受你的痛苦。把宇宙当做一个神殿和一种秩序来爱。忍受你的痛苦直到产生欢乐。要热爱风景而不要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做一个热爱‘人类秘密’的诗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一切并且热爱一切,这个一切不仅仅是优点。“元素”没有好与不好之分,美与不美的标准,是万物的本质,这其中包括我们所未知的一切,也包括荒芜与残垣。

“安静地”、“神圣地”、“本质地”走来。热爱风景的抒情诗人走进了宇宙的神殿。风景进入了大自然。自我进入了生命。没有谁能像荷尔德林那样把风景和元素完美地结合成大自然,并将自然和生命融入诗歌——转瞬即逝的歌声和一场大火,从此永生。海子前文所提到的关于荷尔德林前后期的诗歌对比,就是一个从自我到自然的过程。自我融进了生命,融进了宇宙,融进了万物。那些爱、痛苦、思考、寻找都将永生。

苏老师说:在海子的许多诗歌里,都有提到他的故乡。大地、麦田、村庄,这些是诗人海子的理想国。在《诗人叶赛宁》中他写道:“我是浪子/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灯火吹灭我 家乡赶走我/来到酒馆和城市”,这跟荷尔德林的精神与思考几乎是高度契合,从农业到工业,从田园到高楼大厦。故乡是海子的美好回忆,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诗意的想象,在每一次提及故乡时,于海子而言都是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返乡。

在《祖国(或以梦为马)》中他写道:“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的马的诗人一样/我藉此火 度一生的茫茫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这里的火与荷尔德林《故乡》里的火一样,与海子对荷尔德林诗的理解中的火一样。有的诗人陶醉于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而荷尔德林和海子所追求的则是对生命存在本身的珍惜与关注。

种种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海子与荷尔德林精神内核的高度契合,他们所关注的是自然、是生命本身,他们将自己融入万物,将生命揉进诗歌,迸发出的是久久不熄烈火。

 

 

 

撰稿:刘玉婷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