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高创意写作学院市场化写作教研室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研讨环境和学习气氛,创意写作学院市场化写作教研室于4月14日下午在香樟书院多功能教室举办了第二场教师系列学术讲座——《从<朝花夕拾>到<铸剑><奔月>,看1926年鲁迅创作心理的变化》,本次讲座由方刚老师主讲,市场化写作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狂人日记》拉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序幕,然而这块坚硬刚毅的思想基石,曾经同样经历过焦灼与苦闷,1926年厦门成为他创作方向的分水岭。
(方刚老师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方刚老师称,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和王朔,都曾经对鲁迅先生的小说有过贬低,但在阅读过《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事新编》之后,又立即对鲁迅先生赞不绝口。余华在文章中这样评价鲁迅:“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虽然鲁迅将自己的杂文比作匕首,但是这位斗士在1926年这个看似平静无澜的年份里,却经历过一场内心的风起云涌,并且改变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
紧接着,方刚老师以1926年为分水岭,介绍1926之前鲁迅出版的作品:小说集2本、日本文学翻译2本、俄国文学翻译2本、合译作品1本、学术类3本(篇)、杂文集2本。总体看来,创作方向在小说、翻译、学术、杂文方面较为均衡,以翻译和小说创作为主。但在1926年之后他的创作重心发生偏移,几乎将全部精力投身在杂文创作上,共出版了16本杂文集。
1926年鲁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方刚老师详细分析了1926年鲁迅身上发生的三件事:
1.身份的变化。辞去教育部佥事,成为厦大教授。
2.1926年10—1927年1月在厦大与学者顾颉刚产生矛盾。
3.1926年11月高长虹发表《月亮诗》与鲁迅矛盾加剧。
1926年9月4日鲁迅初到厦大。从9月18日至10月12日短短24天内创作了《朝花夕拾》中四篇回忆童年的散文,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是相对平和的。方刚老师将《朝花夕拾》与鲁迅同时期从传说故事中改编的寓言体小说《奔月》《铸剑》的创作风格进行了解读与对比。
(《朝花夕拾》创作时间)
1935年12月,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这样回忆那个时期:
“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写了十篇《朝花夕拾》;并且仍旧拾取古代额传说之类,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但写了《奔月》和《铸剑》……”
方刚老师以《奔月》中后羿像唐·吉诃德般骑着一匹瘦马出场,在垃圾堆旁下马。提出问题:鲁迅为何不描写连射九日的后羿,而要描写此时的后羿呢?其实鲁迅写的是英雄落寞和众叛亲离,后羿又何尝不是鲁迅当时的自比?
方刚老师由文中的后羿讲到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与历史学家顾颉刚的矛盾。并从“月亮诗”《给……》讲到鲁迅与青年诗人高长虹的是非恩怨,甚至将高长虹比喻成冷箭射杀后羿的逢蒙,并在小说对话中回应高长虹说过的话。
1927年1月,鲁迅离开厦门大学前夕,跑到后山坟场自拍一张照片,亲笔题字“我坐在厦门的坟中间”用作即将出版的杂文集《坟》的封面。真是一语三关。
短短的一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讲座接近尾声时,方刚老师对1926年鲁迅创作心理的变化进行了总结:第一,1926年厦门大学短短一学期的教学经历对鲁迅的创作风格的转变有一定影响。第二,1927年鲁迅来到上海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其身份从教育部官员转变为自由撰稿人;生活地点从北平到上海;文章发表平台从《新青年》到《申报》,身份与生活环境转变,改变了鲁迅后期的创作风格。
(创意写作学院市场化教研室教研讲座现场)
本次教研活动,方刚老师从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短短四个月的经历,从文本出发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解读的细致。这次研讨活动促进了市场教研室教师们之间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热情。市场化写作教研室后续还将继续推出系列专题讲座,为教研室教师们搭建相互交流、教学研讨的平台。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
上一条:【思政教学部】说课展精彩 交流促提升——思政教学部德育教研室举行新进教师说课交流会
下一条:【创意写作】听,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记创意写作团“兰亭叙”36期作家苏瓷瓷老师文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