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创作的世界里,创作者的笔尖既是与自我对话的独白场域,也是连接读者心灵的桥梁。重庆移通学院合川校区第四十三期书院围炉夜话以“写作是一个人的合唱——小说创作的独白与共鸣”为主题,于9月23日在南湖书院声影活动室举办。本期活动邀请著名作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俊杰(笔名劳马)与重庆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院长吴帆深度对话,同在场文学爱好者深入体会文学创作中孤独书写与广泛共鸣的魅力。
灵感,顺着笔尖从心底漫出
活动伊始,马俊杰教授以自己的笔名为例,认为在创作过程中,笔名更能让作者卸下平日的标签,自在地沉入文字里,换一种身份与纸笔对话。谈及创作,吴帆院长告诉大家:“写作并非天才专属,而是可教可学的能力,人人皆可成为写作者。”经验是创作的地板,想象力是天花板,从熟悉的生活出发,以想象延伸边界,方能让文字落地有根、起飞有向。
在成长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会让我们不自觉地限制自我表达。而“找寻自我”的重要意义,在于唤醒我们灵魂深处那份本真的表达本能,我们的终极追求,是实现个体表达的觉醒,让文字成为学子与自我进行深度精神对话的载体。
完美,是先完才美。创作者常有精妙的灵感脑洞与新颖的点子,亦不乏精彩的开篇构思,却往往止步于“未完成”。吴帆院长认为写作不必全靠灵感喷涌,持续的刻意练习比等灵感更重要,每天保持书写习惯,哪怕只是无关紧要的文字,也要守住这段思考时光。
角色,破除标签凭真意重塑
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忆起第一次作品发表的经历,马俊杰教授原本只是撰写一篇情况反映寄给报社,盼能推动问题解决,不曾想却被报社视作小说,最终以整版篇幅发表。这段经历无意中打破了虚构小说与非虚构创作的界限,成为其文学道路起点的独特注脚。
面对学生因为人物不够鲜明就会刻意贴标签,但囿于篇幅无法完整刻画的写作困境,两位师长结合经典作品分析,认为能让读者有深层共鸣的作品不是靠标签化人物,而是让人物的情感、行为符合真实逻辑。
现场师生围绕小说角色脸谱化、标签化的问题深入探讨,马俊杰教授提出,自己在创作中不侧重人物外貌描写,转而以行为刻画人物,以此规避脸谱化问题。此外,篇幅长短决定创作方法的显著差异:长篇小说需以看似冗余的内容填充丰富性与多样性,短篇小说则如百米冲刺,追求极致凝练。
写作,是梳理思绪、沉淀思考的内在过程,笔下流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对认知的规整与提炼。在当今时代,青年广泛阅读的网络小说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文学自有其应然之貌,“严肃文学”或许对于大多数青年学子来说稍显疏离,但其内核是文学本真的质地与重量。
愿青年学子既能放怀畅游网络世界,大胆探索其间天地,更能守持心中文学圣殿,在接纳多元的同时,锚定文学最本真的价值坐标,让个人思绪的沉淀链接心灵共鸣。
撰稿:张虹莉
摄图:苏智锦、赵垭、谭茹丹
编辑:王佳薇
复审:杨钊熙
终核:金鑫
名师课堂办公室、鱼城书院供稿
上一条:【合川校区】2079|鱼城书院:英语开路,人生有一万种活法——鱼城书院新学期主题分享会
下一条:【合川校区】2077|廊桥书院:书院社区国防第一讲——廊桥书院“铁血军魂梦”国防文化展圆满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