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移通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通识教育】踏山寻野趣,煮字论文章——2025级作家班半山书院研学记

2025-11-25

11月14日-16日,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2025级创意写作学院小说工坊和非虚构工坊的同学们在小说工坊导师苏瓷瓷、非虚构工坊导师王恒绩和马静老师、殷文佳老师、杜宝龙老师的带领下,一同走进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山林间的小泉森林海“半山书院”写作基地。在接下来的一天两夜,作家班36名学子携手探索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趣,发掘隐藏于日常中的艺术人生。

14日晚九点,为庆祝2025级作家班的同学们第一次到半山书院研学,大家齐聚苑海4号楼分享蛋糕。恰逢陈泠同学生日,同学们齐唱生日歌,现场气氛温馨热闹,既是为陈泠同学庆生,也是预祝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第四期半山研学项目圆满进行。

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

11月15日,王恒绩老师早早地为同学们准备好了炒饭和烙饼,吃着香味儿十足的早餐,同学们浑身充满干劲。

早上,小说工坊苏瓷瓷老师带领同学们在云海5号楼开始了《创意写作思维训练》的课程讲授。教学课堂里最具温度的一幕:苏老师坐在地毯上,以平等松弛的姿态与同学们互动。在点评完同学们初印象描写的作业后,她再次引导大家闭上眼睛,回溯“对苏老师的初印象”、在呼吸与回忆的节奏里,感知力先于文字苏醒,同学们的二次初印象写作效果明显。接着,苏老师又用一个悲伤的真实故事,让原本轻松的空间瞬间安静下来。没有刻意渲染情绪,只是平实的叙述了发生在她家乡的一个女孩一生的故事,并为同学们留下了编写长篇小说故事梗概的任务。

同一时间,王恒绩老师带领非虚构同学在苑海3号楼以热情互动的方式对同学们进行思维的“野外拉练”,用祥林嫂、王熙凤的描写,告诉同学们什么是有用的、动态的语言。紧接着,王老师抛出了一段有趣的思维训练问题:二丫走在海南三亚的冰天雪地里,她的尸体漂在海洋上面,十分美丽。同学们都陷入思维的博弈,陈慕涵率先发言,提出二丫是人类探索的先驱者,同时也是牺牲者,得到了王老师的表扬,随后陈慕涵乘胜追击,认为这个故事的时间应该在很久以前,兴许是地壳运动,一下解决了三亚下雪的题根,大家恍然大悟。王老师最后总结:想故事要不拘于时间轴,这才是创意写作。紧接着,王老师又以“唤醒”为题,寻找生活中的艺术,旨在解决同学们遇到问题没什么写,不知道怎么写的难题。同学们随着王老师的引子,回忆起初中同桌的趣事:有徐才金同学分享了与初中同桌一起买卡片,被小学生追赶的诙谐;也有陈春竹同学讲述了初中为保护女同桌,和她出轨的男朋友打架的勇敢,王老师趁热打铁,告诉大家这些故事就是非虚构,是真真实实,确确实实发生的,都有改编成文学作品的价值。

半山书院研学的课程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同学们的思维并不局限在室内,而是真正走出思维的屋子,走到自然中去,用心感受。同学们走出房间,王杨、周洁等六名非虚构工坊同学还在斜坡上跳起了舞蹈。午餐过后,王老师表扬朱俊洁等主动在饭后帮助收拾后勤的同学,引导同学们培养主观能动性,育人更是半山研学教育中的一部分。

经典作品研读里的文学新解

11月15日下午,殷文佳老师带领非虚构工坊的同学在泉海楼进行非虚构作品赏析与分享,以殷老师发起的“火车接龙”为起点,陈修贤同学分享《我的二本学生》呈现了书中刘婉婷从大学生到平凡主妇的转变,揭示了在平凡中寻找小幸运的生活态度和大多数人普适性的生活路径;陈春竹同学带来《拆楼记》悟出在不择手段下被拆掉的信任,和对那些容易被拆掉的东西的珍惜,同学们纷纷鼓掌。

文学文本遇上剧本杀创作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与此同时,一场沉浸式剧本杀测本正在苑海4号楼火热进行,为大家展示出《创意阅读》课丰富的学习形式。小说工坊的《创意阅读》课由马静老师带领大家展开剧本杀测本,在来到半山书院之前,马老师让同学们阅读《平原上的摩西》并将其改为剧本杀。本节课由王植同学化身DM,带领大家一同探索剧本杀版《平原上的摩西》。马老师为大家分组,每组7人,2025级同学和4名助教一同沉浸在剧本杀的世界中。王植同学作为剧本创作者,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令本场剧本杀测本活动精彩纷呈,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剧本杀游戏的魅力所在。测本环节结束后,马老师邀请王植同学分享创作过程和经验,以及引导同学们分享游戏感受,这个剧本还能怎么改进?对此大家给出了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同学们认为王植同学能在短时间内将三万字的小说完整改成剧本杀,非常优秀,尤其在结尾设计上,以蒋不凡把大家招在一起,告诉大家过去的事谁都没错的设定很有创意,在剧本杀中较为常见。然而剧本中细节逻辑不足、引导问题缺失、任务导向不明、无效信息过多、边缘人物等问题依然有一些改进空间。

接下来,马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另一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学习。如果在半山书院拍摄这个故事,你们会如何选择取景地?结合半山书院的特色,将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并拍摄一个小片段。同学们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设想自己是电影导演,在半山书院为自己的故事寻找合适的场景。同学们演技爆炸,语气随着台词起伏,虽然没有专业的舞台,却以松弛的姿态,让故事在即兴表演里有了更鲜活的质感。

随后,殷文佳老师带领两个工坊的同学在苑海楼四号进行《我不是个好儿子》《我二十一岁那年》两篇散文的学习,针对《我不是个好儿子》里母亲的悲惨一生,王植同学举出封建时期女孩们出嫁给弟弟凑彩礼,精神失去后需要不断牺牲自己来过得爱的例子,认为文中的母亲已经被丈夫儿子给“吃掉”了,失去了自我,而刘鑫磊同学则认为母亲具有选择去爱儿子的自我,也正是这份“偏爱” 可以证明母爱的伟大。大家陷入思考,随后殷老师总结两位同学的观点:两种母亲都是时代里能够同时存在的共同体,并不矛盾,现场响起掌声。在这场女性自我的辩论中,大家学会了更加客观包容的看待问题。

打破思维桎梏的创意写作

11月15日晚上,苑海3号楼的课程开讲,苏瓷瓷老师请各小组的同学们分享组内讨论打磨出的故事梗概,你一言我一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现场充满了创意迸发的活力。随后,苏老师通过时间轴及核心故事传授了长篇以及短篇小说故事梗概的写作技法,细致剖析写作要点,深入浅出地把实用技巧传递给每一位同学。而在对这篇故事梗概以及《哦,鸟》两篇文章的深入探讨中,苏老师引导同学们将目光聚焦于“人在清醒时如何做出选择”这一深刻命题。大家各抒己见,结合文中角色的经历与抉择,联系自身生活感悟,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里,对“清醒选择”有了更丰富多元的理解,也让课堂不仅有创作技法的收获,更有对人生选择的深度思考。

同时在苑海4号楼,王恒绩老师先是用“有毛病的古人”:十六对意思相反各有道理的名言开启课堂,而后抛出新老新娘对话这个跨越时间的问题,让同学们编一段对话,王杨同学结合年轻人不生孩子的时代事实,加上一人饰多角的生动演绎,呈现了一场新时代跨时空的幽默与温暖共存的对话,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趁着同学们的热情,王老师拿出一页老板与员工吵架的剧本,同学们两两组队,激情演绎,连助教赵博凯和杨莹也参与了这场演出,温柔的赵博凯不会说狠话,将课堂变为了笑声喧天的天地。

课程结束,两个工坊的同学先后开始唱卡拉OK,十佳歌手陈春竹在非虚构工坊场次唱完还不作罢,跟随助教赵博凯前往小说工坊“巡演”,最后的夜晚,在歌声中安然入眠。

11月16日清晨启航,綦江校区2025级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第4期半山书院研学项目圆满落下帷幕。



来源:綦江校区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陈春竹、邱欣怡

摄影:袁欣雨、王恒绩

剪辑:荣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