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移通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创意写作】作家班再结硕果!两名学子荣登国家级核心期刊

2025-11-21

11月15日,国家级重点期刊《微型小说选刊》在醒目位置重磅推出两篇佳作,来自创意写作学院綦江校区2023 级作家班的卢君宇、汪勃帆两名学子携手登刊,用文字实力印证了学院“特色课程、精准烘焙”的育人理念。指导老师、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苏瓷瓷表示,这两位同学的成绩,是作家班十多年来坚持文学传承、注重实践打磨的育人成果缩影,也是学子们坚守热爱、潜心创作的生动写照,更是重庆移通学院重点打磨特色课程的具体呈现。

卢君宇与汪勃帆均为2023级作家班学员,在一年系统课程结束后,出于对文学创作的执着热爱,他们主动申请留任作家班助教,以“边学边教、以教促学”的方式持续深耕写作。三年来,学院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创作实践平台,更专门为二人在明善图书馆举办个人作品研讨会,组织师生共同拆解文本、碰撞思路,在深度研讨中进一步点燃他们的创作热情。截至目前,两位同学已分别发表多篇文学作品,逐步形成了个人的创作风格。

(卢君宇)

谈及此次发表的作品《地球上最后一个生孩子的人》,卢君宇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初心与思考。大一时一位老师的话让他深受触动——“对陌生体验的向往,能让人跨越尴尬与恐惧”。这句话成为他创作路上的精神指引,即便自认“缺乏写作天赋”,对作品“主题”的把握曾一度迷茫,却始终因痴迷写作本身而未曾停笔。他坦言,自己不愿在作品中扮演“上帝”,而是希望以谦卑的姿态倾听生活的声音。在不断复盘与打磨中,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核心,探索“过去如何影响现在”与“生活中美的来源”。他认为,中国的美藏在唐诗宋词的底蕴里,文学的价值之一便是拉长审美体验,即便在快节奏的当下,那些勇敢尝试后的遗憾与难过中,也依然蕴含着值得书写的美感。

卢同学谦逊地说,这个作品远远没有达到美的层次,情节性也一直是他的弱环。他想表达的是,当生活节奏愈发短、频、快,对于陌生的体验,大家同意的代价远远高于拒绝时,仍然能够迈出那一步,即使失败,也能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来体会自己难过中蕴含的美。

(汪勃帆)

另一位学子汪勃帆的发表作品《在大地上漂浮》,则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感悟与创作技巧的不断精进。进入大学前,文学对他而言只是考试的必读书单,而作家班的学习让他第一次系统性接触创意写作,开启了人生中诸多“第一次”的创作尝试。他曾模仿台湾作家袁哲生的风格创作小说,却发现难以兼顾短篇幅中的故事性与思想性。在苏瓷瓷老师“先把故事讲清楚”的建议下,他转而尝试长篇叙事,积累了扎实的故事构建能力。偶然接触小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后,他被其凝练的语言与深刻的哲理吸引,决心挑战“由长变短”的创作突破。恰逢父亲身体欠佳带来的焦虑,让他对“活在当下”有了深刻体悟,结合“主题先行”的创作技巧,他塑造了性格对立的男女主角,通过男主从焦虑到释怀的转变,传递出“珍惜当下、不被忧虑裹挟”的人生态度。

汪勃帆坦言,小小说的创作让他深刻认识到,看似简短的文本背后,需要更精准的语言表达与更深厚的思想沉淀。创作完成了这篇故事,他发现自己在创意写作学院的学习和阅读中,语言的精确度在不断提升,同时也认识到小小说并非简简单单便可以创作出来,其中仍需要文学创作的各种技巧,并且对创作者语言的精度和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两位同学发表作品,是綦江校区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一再的自我成果刷新,而是创意写作学院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多年来,学院的导师们始终坚守育人初心,组建专属“新苗群”,卢君宇、汪勃帆正是这一计划的受益者,学院将往届坚守创意写作的学子纳入继续培育计划,即便毕业也持续提供专业指导与创作支持。他们的成长轨迹也让更多学生明白,文学创作并非遥不可及,源于生活的感悟、持之以恒的打磨,都能成为笔尖下的动人力量。

未来,创意写作学院将继续保持育人初心,以专业的课程体系、开放的实践平台、精准的个性化指导,为每一位热爱写作的学子领路护航。相信在学院的精心培育与学子们的不懈努力下,会有更多青年学子从这里出发,用文字记录生活、传递思考、书写时代,温暖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



撰稿:王恒绩

摄影:卢君宇、汪勃帆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綦江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