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送爽,冬韵如歌。11月12日至16日,重庆移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智能制造教研室主任寇晓培带领40余名骨干教师齐聚三亚天涯蓝海度假酒店,开启了以“精工融智 育见未来”为主题的专题培训。本次培训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围绕“教智融合”核心理念,通过“凝心启智·实践赋能”“专家引智·双维培育”“围炉论智·深度研讨”“砺思凝智·匠心育才”四大模块,系统推进教师教学能力迭代与创新实践。培训特邀北京科技大学刘波教授、重庆工商大学谢俊教授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聚焦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AI赋能教学改革、科研-教学-实践协同育人等前沿议题,为参训教师带来一场融汇产业视野与教育智慧的思想盛宴,为实现工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凝心启智·实践赋能
11月13日上午9点,在酒店鸣筝顾音乐剧场进行开班仪式,寇晓培主任表示,新质生产力时代对工科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方式必须持续迭代与创新。她希望大家在此次培训中沉浸学习、深入交流,切实将所学内容转化为教学动能,为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积蓄力量。
随后,参训老师们全身心投入到以“素质拓展,智心启航”为主题的团建活动中。本次活动由智能制造教研室谭月玲老师主持,她以幽默风趣的开场白瞬间点燃现场氛围,让大家迅速融入轻松愉悦的环境。活动中,教师们被分为四个小组,依次参与了“毽子井字棋”“气球大作战”“神笔马良”等趣味十足的互动环节。各小组齐心协力、默契配合,在游戏中挥洒热情、释放压力,现场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此次团建不仅有效增进了教师间的相互了解与团队默契,更充分激发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与团队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引智·双维培育
11月14日上午8点30分,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刘波教授开展了“精工赋能未来: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新技术与工科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主题讲座,为参培教师们送上兼具技术前沿性与教学指导性的学术盛宴。刘波教授立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背景与行业现状,以轻量化技术为核心,系统解读高强钢、铝合金等先进材料的性能优势,深入剖析镁合金材料的先进制备工艺要点,并聚焦车身连接等关键技术环节,结合工程实例搭建起技术前沿与教学实践的沟通桥梁,为教师们更新知识储备、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提供了清晰指引。
11月14日下午2点,刘波教授在“融智铸魂:工科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下的教师能力迭代实践”专题报告中,聚焦工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结合汽车行业的创新发展历程,将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绿色发展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视角,深入探讨汽车产业链的创新突破方向与未来变革趋势,为工科教师破解“教书”与“育人”协同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11月15日上午8点30分,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谢俊教授为参培教师带来了一场“精工融智赋能工科教学:AI融合视角下一流课程与思政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专题讲座。谢俊教授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从课程重构、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改革等多维度,探讨AI如何推动课程高阶性、创新性与思政引领的协同发展。他结合“包装材料学”等课程实例,生动展示专业教学与国家战略、产业需求的融合路径,为参训教师提供了课堂改革与智慧课程建设的实践参考。
11月15日下午2点,谢俊教授以“育见未来驱动科教融合:科研-教学-实践三维协同驱动的科教融合创新路径探析”为题展开分享。谢俊教授从当前工程教育面临的“乌卡时代”特征切入,强调推进科教融合与产教协同的紧迫性。他以“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为例,详细介绍课程体系重构、多层次实践平台搭建及以赛促教的育人机制,指出“科研反哺教学、实践驱动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关键。两场讲座内容前沿、体系完整,为参训教师在智能时代推进教学创新、重构育人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启发。
围炉论智·深度研讨
11月14日下午5点,刘波教授与四十余位教师围坐炉畔,以“新质生产力导向下教师教学能力与创新实践的融合发展”为题展开深度对话。刘波教授与参会教师们围绕新质生产力导向下工科教育发展核心命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现场聚焦新能源电池技术发展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教学的侧重点差异、材料类课程具象化教学方法创新等多个关键主题,思维碰撞间迸发诸多教学灵感。交流中,刘波教授结合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特别建议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汽车行业关键生产、研发环节,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行业魅力、明晰专业发展方向,实现理论学习与产业实践的同频共振。此次深度研讨为参会教师搭建了经验共享、思想交流的平台,不仅解答了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困惑,更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创新思路与实践指导。
11月16日下午5点,谢俊教授与学院教师们展开“青年教师在高校的深耕与致远”主题围炉夜话。暖黄的灯光下,四十余位老师围坐成圈,手捧热茶畅谈育人真谛。谢教授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就“深耕教学”的坚守与“行稳致远”的规划娓娓道来,为青年同仁的职业生涯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前行力量。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如何有效利用AI工具赋能课堂”等痛点,谢俊教授以《智能汽车测试与评价》课程为例,展示了“AI赋能专业课程”的实施路径,强调要通过“真问题、真场景、真解决”锤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砺思凝智·匠心育才
11月16日晚上7点,教师们欢聚一堂,共同展示教学能力提升的丰硕成果。邓长勇老师以“新质生产力导向下工科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迭代与创新实践”为主题,阐述了其对高校发展路径与教师使命的深刻感悟;于兵老师从“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战略中汲取方向,反思了工科教育在思政引领与产业服务中重塑自身价值的独特使命;彭真老师围绕刘波教授的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讲座,分享了如何将产业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实践,并借鉴刘波教授从工程师到教师的转型经历,反思了自身教学能力与科研方向的提升路径;史文迪老师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提出了构建工科教学育人新范式的实践思路,强调教学创新应服务于产业变革与人才素养提升。
当培训的帷幕在南海之滨缓缓落下,智能工程学院智能制造教研室主任寇晓培为这段成长之旅作总结发言。她回顾,从破冰启航的素质拓展,到专家倾囊相授的智慧引领,再到围炉夜话中迸发的思想火花,这段旅程不仅锻造了师者育人的双翼,更熔铸了团队奋进的同心圆。面向未来,希望全体教师以知行合一的赤诚,将前沿理念的种子播撒在工程教育的沃土,用教学创新的犁铧深耕课堂实践,让改革的星火照亮特色发展之路,在建设“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的宏伟征程中,共同谱写智能工程教育的新篇章。
本次“精工融智 育见未来”专题培训在天涯蓝海圆满落下帷幕。五天的深度研学与思想碰撞,让全体参训教师在碧海蓝天的见证下,实现了教学理念更新与育人能力升华。相信返回校园后,教师们必将把产业前沿的洞察、AI赋能的智慧、思政融合的艺术,转化为课堂创新的生动实践,培育出更多支撑制造强国战略的新工科人才。学院也将持续深化“教智融合”特色路径,以教师发展驱动教育革新,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
撰稿:董焱
摄图:董焱、王萌
(智能工程学院供稿)
上一条:【专业教育】重庆移通学院外国语学院2026届85名毕业生圆满完成民航服务集中实习
下一条:【党建工作】淬炼商学院教师党支部开展“党建+业务”知识竞答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