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移通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学院动态】跨越570公里山野:完成一场移通师生与凉山彝乡孩童的“双向奔赴”

2025-10-24

为深入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依托我校“完满教育”特色育人平台,10月19日至22日,重庆移通学院的16名师生,跨越570公里,经过11小时车程,走进四川大凉山美姑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以“真心换童心”的温暖实践,以实际行动诠释将志愿服务做实、做深、做长久的坚定信念。

【风雨兼程,泥泞路上的担当考验

10月19日,由大数据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艺术教育中心及竞技体育中心师生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抵达美姑县后,迅速投入工作状态,清点物资、完善教案,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量身定制”的教具与课程。

次日,在前往尔马千村爱慕小学途中,因连日阴雨,道路泥泞不堪,车辆一度陷入困境。面对突发状况,团队果断分为两组:一组借助当地老乡的卡车护送物资,另一组则肩扛手提,徒步跋涉两小时抵达学校。这场计划之外的徒步,成为了一堂生动的责任与担当实践课。

【课堂内外:从“小老师”到“大朋友”】

在尔马千村爱慕小学,志愿者们迅速完成了从“小老师”到“大朋友”的身份转变。创意涂鸦课上,面对孩子们“山外的天是否更蓝”的提问,志愿者俯身共绘,用色彩与故事为孩子推开眺望世界的窗。“原来一场小小的美术课,不只是我在传递色彩,更是孩子们用真诚,给了我一份最温暖的意义”;生命教育课上,抽象的道理被转化为生动的故事与游戏,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珍爱自我”与“感恩世界”的种子。

下午的校园洋溢着活力与艺术的气息。啦啦操课上,志愿者手把手地传授动作,传递着自信与美感;非洲鼓课上,围坐成圈的孩子们与志愿者齐奏共鸣,让音乐成为无需翻译的心灵语言。王聪老师感叹到,“大凉山的孩子们教会我的,远比我所教授的更多。他们用纯粹的笑声和专注,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赤子之心”。

【盲盒里的惊喜,信纸上的真心】

课程结束之际,志愿者为孩子们送上“文具盲袋”。当轻声叮嘱“等我们走了再拆”时,孩子们却悄悄将攥得温热的信纸塞进他们手中。“不想让你们走”“路上多穿衣服”“期待你们下次再来”“张老师,我也要成为摄影师”……稚嫩的字迹配上童真的图画,成为离别时刻最真挚的礼物。

临别时,校门口久久挥动的小手,与怀中的信纸共同见证:真正的帮扶从来都是双向的温暖循环,他们在给予中收获,在陪伴中共同成长。“原来累到想歇脚的一天,会被这些细碎又真诚的小事填得满满当当,心里暖暖的”。

【深入调研:从情感触动到精准帮赋能】

为建立长效帮扶机制,10月21日,志愿者团队深入噶勒爱慕小学与塔哈村小学,开展系统性调研,精准识别不同学校的发展需求。

在噶勒爱慕小学,贺校长指出当前学生面临两大主要困境:专业英语教师长期缺失,制约语言教育质量,影响学生升学考试表现;同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近视、散光等视力问题,尚未得到系统性关注,成为隐性的学习障碍。

在塔哈村小学,许校长则谈到,孩子们对素质教育充满渴望,但学校缺乏适龄的课外读物,音乐、美术、啦啦操等“第二课堂”活动难以规范开展。两所学校的不同需求,为重庆移通学院后续志愿服务从“情感触动”迈向“系统赋能”与“精准帮扶”指明了方向。

自2019年綦江校区建成以来,重庆移通学院已累计开展志愿活动2000余场,服务时长超30万小时,惠及群众70余万人次。从贵州、甘肃到大凉山、西藏,不断扩大的服务地图见证着师生们的责任与担当。这段570公里的旅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温暖的双向滋养。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或许很快孩子们会忘记我们来过,但这次经历必将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拍摄:张子豪、廖瀚宏、李帅波、胡漪

文字:刘霜、朱芷萱、刘林林

稿件来源:大数据学院、戏剧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