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移通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书院动态】家乡物语: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寻根之旅

2025-10-24

你最爱家乡的什么?

是水,流淌红色记忆,绵延母脉深情

是泥,封存一方地气,瓶盒编织乡情

是花,绽放乡土眷恋,无声告白春秋

是石,矗立自然课堂,身上记载文脉

是景,定格多彩画卷,驿站寄寓云游

是叶,镌刻时光印记,伞画撑起离愁

是味,升腾人间烟火,舌尖根植文化

是音,回荡故土温度,声韵唤醒认同

是地域性格,情怀落地生根,载体显影人文

这些具体而鲜活的存在,共同凝结成第四届书院家・地域文化节的动人篇章。

家乡水,是流淌的红色血脉

家乡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红色记忆,承载着革命岁月中“半条被子”的温暖,映照着红军井旁军民鱼水情深的赤诚。綦河书院以“家乡的水”为纽带,引导学子将祖辈的英勇事迹与河流的变迁书写于明信片上。笔尖沙沙作响,勾勒的不仅是母亲河的今昔映像,更是年轻一代对乡土文化的深情凝视。一泓清水,串联起个体与家国的情感脉络,让红色文脉在新时代潺潺不息。

家乡土,是游子心中不灭的印记

瀛溪书院第四届“瓶中泥”故乡土作品展以泥土为媒介,搭建起游子与故土的情感桥梁。同学们从五湖四海带回故乡土壤,封存于玻璃瓶中,配以记忆卡片,在中国地图KT板上共同拼绘出地域文化图谱。展览设置八大主题展区,通过“荣昌陶土”等故事叙事,让土壤成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符号。每一抔泥土,不仅凝聚着风土记忆,更编织成一幅生动的中华文明画卷,在金秋的书院中持续滋养着学子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

家乡花,是开在游子心间的乡土记忆

玉棠书院以花为媒,引导学子探寻“花”背后的文化根脉。在“故事与花”环节,学子们带来母亲赠送的满天星、爷爷提起的小雏菊等家乡花卉,每一朵都凝结着成长的温暖记忆。“手作插花”活动中,大家以花叶为笔,在画布上描绘心中的家园画卷,将地域色彩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活动让花香与乡情在书院交织,使抽象的家乡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学子们借花卉这一载体,不仅重温了乡情,更深化了对中华大地多元文化的感知与认同。

家乡石,是沉默的史书,是无的乡音

第四届书院家文化节“石归梓里”活动以石为媒,引导学子走进山野河川,采集三叶虫化石、风凌石、石燕石等家乡奇石。一石一脉,皆烙印着地质变迁与乡土记忆。活动通过“石绘乡土味”“石阅城市间”等环节,让学子在触摸化石纹理、解读“地层万卷书”的过程中,唤醒深植于泥土的文化认同,使冷硬的石头焕发出温热的乡土文脉力量。

家乡景,是萦绕心间的立体乡愁

观云书院以“故乡的景”为线,借国庆假期征集学子家乡风光影像,打造了一座只收风景的“云游驿站”。四川广元的历史风貌、巫溪峡谷的神秘悬棺、宜宾催科山的三江视角、甘肃庆城的周文化底蕴……各地特色景观在明信片上定格串联。驿站内,绿色灯箱映照展架,复古信箱静立一旁,学子们或持家乡明信片合影,或细读简介文字,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了一次跨越山河的视觉归乡。活动将公共空间转化为情感阵地,让地域文化在方寸之间生动流淌。

家乡叶,是无声的诗句,是有形的乡愁

一片树叶,是祖父手植老槐的年轮印记,是窗前香樟静立的四季守候,是村口古榕荫蔽的百年时光。它承载着“搂树叶”岁月里父辈的劳作智慧,亦包裹着如桐叶粑粑、槲叶粽子中蕴藏的乡土滋味与风物人情。叶脉里流淌的是地域文化的基因,叶形间勾勒的是游子心中的家园图谱。一叶知乡,它让绵长的思念在纹理间落地生根,让深厚的乡土情怀可触、可感,得以传承。

家乡味,是刻在舌根上的文化乡愁

它或许是妈妈红烧肉的浓油赤酱,是故乡小吃的市井烟火,亦是四方食事中一方风土的独特表达。其滋味,总与特定的景物、人事相连,承载着集体记忆与地域性格,让文化认同在唇齿间变得可感可亲。它如同一封无字家书,一头牵着千里之外的游子,另一头永远系着记忆深处的故土,成为我们辨识来路、情感归依的永恒密码。

家乡音,是游子心中最鲜活的文化地图

一句方言,是童年屋檐下飘荡的炊烟,是祖辈故事里传承的密码,更是刻在血脉中辨识故土的“接头暗号”。它保存着一方水土的历史层次、民俗细节与独特的思维逻辑,其独特的腔调是游子午夜梦回时最清晰的故乡印记。丁山书院“声生不息·乡音博物馆”方言配音秀活力上演。守护乡音,便是守护我们精神故园的坐标,让个体与辽阔的故土在声韵共鸣中紧紧相连。

綦河书院/大健康管理学院晏南飞 陕西子长《黑神话悟空》

翠屏书院/大数据学院司杨 江苏宿迁《许我耀眼》

綦河书院/大健康管理学院钟林 重庆璧山《大耳朵图图》

地域性格,是故土情怀的生动注脚

它或许是一幅山城火锅里蒸腾的市井画卷,记录着巴渝的直爽泼辣;亦或是一段闽南博饼时传承的家族礼俗,诠释着闽地的团圆共享特质。每一种地域性格,都以风景、故事、习俗为墨,勾勒出一方水土独特的人文肌理。它让温婉的江南评弹、层叠的黔地峰林,所有厚重又鲜活的乡土认同,在方寸之间变得可触可感,成为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文化坐标。

故乡的山川风物,从来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文化的符号、情感的载体。从綦河水滴中流淌的红色记忆,到玉棠花叶间绽放的成长故事;从观云驿站定格的千里景致,到瀛溪瓶中封存的五色泥土;从丁山乡音里回荡的方言密码,到古剑叶片上镌刻的时光年轮……这些具体而鲜活的家乡意象,共同编织成一幅幅生动深邃的文化图谱。它们以最质朴的存在方式,让家国情怀变得可触、可感、可传承,在学子心中栽下认同的根脉,汇入民族文化的长河,生生不息。这正是地域文化节最动人的意义:让每一份乡土热爱,都成为照亮文化传承的星光。



文案:各书院、韩彬彬

图片:各书院

初审:刘欣怡

复审:刘腾阁

终审:曹玉姣

二〇二五年十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