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深刻重塑产业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学院于2025年10月15日下午在观云书院成功举办两场深度关联的专题讲座,分别以“洞察AI技术与应用前沿”与“大学生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AI竞争力”为主题。两场讲座均特邀德勤中国人工智能研究院资深数据科学家、高级经理卢飞担任主讲,大数据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负责人徐琴教授主持专题讲座,吸引了学院各年级师生的广泛参与。
当日在秋分多媒体教室举行的首场讲座中,卢飞老师从人工智能的基本定义与发展历程出发,清晰勾勒出摩尔定律、互联网演进与复杂算法如何共同编织出今日AI的繁荣图景。他通过“如何区分猫狗图片”这一生动实例,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传统编程与机器学习的本质区别,使同学们对AI底层逻辑有了直观认知。
卢老师进一步系统剖析了无监督学习、监督学习与强化学习等核心范式的原理与适用边界,并结合表格数据、时间序列、图像与文本等多模态数据,详细阐述了AI技术的落地路径。尤为重要的是,他为同学们构建了从问题定义、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到部署监控的完整AI项目生命周期视图,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聚焦于当前科技热点,卢飞老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了专题解读。他回顾了其发展脉络,解析了技术核心,并通过丰富案例展现了其变革性潜力。在展望技术未来的同时,他也以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其背后的伦理、偏见与治理挑战,强调了创新与责任并重的发展理念。
紧接着在秋分活动室举行的第二场讲座,则将视角从技术本身延伸至个人发展。卢飞老师以“为什么是现在?”这一关键问题开篇,指出我们正处在AI革命的历史性关口,新技术正在重构各行各业。通过详实数据与案例,他深刻分析了AI对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影响,特别是对初级岗位的冲击,并呼吁学生建立“与AI共生”的新型思维模式——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度恐慌,而是理性认知,主动求变。
围绕“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AI竞争力”,卢飞老师系统提出了四大核心能力板块:技术技能(如编程与数据分析)、思维能力(系统思考与创新)、人际技能(协作与沟通)以及职业技能(项目管理与业务理解)。在此基础上,他描绘了“夯实基础、专业融合、实践应用、职业起步”的清晰成长路径,鼓励学生通过项目驱动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并将个人兴趣与AI技术相结合,构筑独特的竞争壁垒。
讲座尾声,卢飞老师以三个精炼关键词凝练了未来人才的核心特质:Ingenuity(创造力)、Empathy(同理心)与Initiative(主动性)。他勉励同学们培养跨学科视野,秉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在AI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两场讲座内容紧密衔接、层层递进,既有对技术本源的深刻洞察,也有对个人成长的务实指导,充分体现了大数据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系统思维与前瞻布局。现场互动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讲座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点燃了深入探索AI技术的热情,为未来的学习与职业规划指明了方向。
大数据学院将持续打造高水平的校企交流平台,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兼具技术深度、人文温度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数字人才,为学生在智能时代的全面发展赋能,为国家数字经济建设输送坚实力量。
图:李诗雨、郑焯予
文:罗成、李诗雨、郑焯予
大数据学院大数据教研室供稿
上一条:【地域研究】钓鱼城研究会完成换届接力四届一任团队正式启航
下一条:【数字经济商学院】电影商务----一场关于“家”的温暖对话:《奇幻之家》移通綦江路演感动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