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流变中,品牌身份的确认并非静态的“定位”,而是一个通过持续对话、数据验证和符号沉淀实现的动态过程。很大程度上,新媒体已经改变了品牌操作逻辑。为了更好地回应这一变化,10月15日,新学年第五期品研工作室第一次月度主题沙龙,聚焦由淬炼商学院王江婷老师带来紧扣商业热点的话题,这场沙龙以“预制菜争议下的品牌信任重构”为内容,在集团人文学科带头人邓军红老师主持下,淬炼商学院谭思嘉、唐赛利,艺术传媒学院孙尚灯、张馨月、袁于婷等七位教师,围绕“新媒体时代的品牌身份流变”主题,展开了一场贯穿品牌传播、消费者心理与新媒体商业变迁的深度思辨。
上半场:预制菜风波——效率与情感的博弈场
沙龙上半场,淬炼商学院王江婷老师以近期陷入舆论漩涡的“西贝莜面村预制菜事件”为解剖案例,迅速切入主题。她在开场中指出:“预制菜绝非一个简单的餐饮现象,它是工业化效率逻辑在餐饮领域深度渗透的集中体现。然而,当标准化、可复制的‘效率之尺’与消费者心中对‘锅气’、‘仪式感’的‘情感之度’发生碰撞时,品牌的信任危机便如同冰山浮出水面。”
研讨中,与会教师一致认为,当前的品牌信任危机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复合结构。
表层是产品安全与性价比的质疑。王江婷老师提到,消费者对预制菜长期保存的可行性、添加剂使用的必要性存在普遍担忧,而行业标准的不清晰更加剧了这种疑虑。当一份被标示为“现炒”的菜品以较高价格售出,却被发现是预制菜时,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价值失衡感。
中层是品牌信息透明度的缺失。谭思嘉老师从传播学角度分析道:“消费者的激烈反应,远不止于对产品本身的不满。更深层次上,这是品牌通过长期传播所构建的‘现做现炒’、‘食材新鲜’的人设,与实际操作之间出现巨大断裂所导致的。这种断裂感,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其情感连接随之断裂。”她进一步强调,在数字化时代,信息越是庞杂,消费者对真实、透明的品牌信息渴望就越发强烈。
内核则是情感价值与体验的落空。袁于婷老师和张馨月老师共同提出:“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绝对的、实验室级别的‘新鲜’,而是被尊重的知情权与自由选择的权利。”两位老师阐述道,外出就餐对于现代人而言,不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一种社交行为和生活体验的仪式。预制菜所代表的“将就”,与餐厅应当提供的“讲究”,在情感体验上存在本质矛盾。“当消费者支付了‘体验’的对价,却收获了‘工业化产品’时,情绪上的失落与愤怒便油然而生。”
面对困局,品牌应如何破局?讨论逐渐聚焦于构建新型品牌信任体系的路径。
邓军红老师提出了辩证的思考:“我们不应将预制菜简单地妖魔化。它是现代餐饮供应链效率提升的必然产物,对于保障口味一致性、提升出餐速度功不可没。问题的关键,在于品牌如何坦诚地面对消费者。”品牌需要在工业化效率与人性化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的、真诚的平衡点。
与会教师形成的共识是,重建信任需要三大支柱:信息透明化,即主动、明确地告知预制菜的使用情况;价值对等化,确保价格与产品品质、用餐体验相匹配,提供差异化选择;情感共鸣化,即便使用预制菜,也应在服务、环境或文化叙事上,保留和创造无法被工业化替代的“人情味”与独特体验。
下半场:新媒体时代——品牌身份在流变中重塑
紧接上半场对品牌信任的探讨,沙龙下半场将视野投向更宏大的传播背景——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身份重塑。
邓军红老师开宗明义:“我们已从一个品牌价值由企业单向度、固化定义的‘大传媒时代’,进入一个由大众参与、共同书写的‘流变认定’新阶段。新媒体环境的动态性、交互性和碎片化特征迫使品牌必须通过持续的互动、反馈和调整来明确自身的核心价值和形象。好比这次西贝预制菜事件,先期“华与华”固化西贝品牌价值后植入用户心智;如今,一条微博或一则抖音用户的吐槽,就足以在短时间内让西贝品牌在危机场景下的身份压力测试变异。”
所以,当今的品牌身份是在流变的新媒体传播中认定的,而非以前的单方面的固化品牌价值设定,流变环境中的危机实际上提供了品牌身份的检验场。大家围绕这一命题又展开持续讨论。
新传播范式:调侃、狂欢与“涂鸦美学”
谈及新媒体独有的传播语言,王江婷老师指出:“我们观察到,新媒体语境下最具传播力的内容,其创作手法已从传统的、单向的正面宣传,越来越多地转向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反讽、调侃和戏谑。这种带有‘涂鸦美学’精神的大众狂欢,更能激发用户的参与感与创作欲,从而形成病毒式传播。”
邓军红老师对此深表赞同,并补充道:“这种流变的环境,实质上是对传统品牌管理模式的挑战,要求品牌的身份认定模式进行根本性重构。品牌需要像一个具备强大核心框架的操作系统,在保持核心价值观稳定的前提下,允许甚至鼓励其在表达形式、互动方式上灵活迭代,勇于拥抱偶然性,以‘动态的真实’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
未来展望:在算法的洪流中守护人性的温度
沙龙尾声,议题延伸至AI数字人、虚拟主播等新兴传播形态。与会教师一致认为,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人性的温度与真诚的情感共鸣,始终是品牌不可替代的基石。技术的工具理性固然重要,但若过度依赖,品牌将沦为冰冷的符号。
最后,邓军红老师总结道:“这次沙龙,从具体的预制菜争议到宏观的品牌传播范式变迁,其核心脉络一以贯之:在效率与确定性成为主导的今天,如何为情感、偶然性与人的非理性保留空间,是摆在所有品牌面前的核心命题。真正的品牌,在于能够在拥抱算法高效的同时,精心守护并创造那些‘不期而遇’的共鸣瞬间,唯有如此,品牌才能在流变中真正‘活’起来,历久弥新。”
品研工作室将持续聚焦社会商业动态与新媒体传播前沿,通过系列主题沙龙活动,促进跨学科思维碰撞,并将研讨成果深度融入教学实践,反哺人才培养。
撰稿:袁于婷
摄图:侯明茹
(艺术传媒学院、淬炼商学院联合供稿)
上一条:【工会生活】德国工程学院2025年秋季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圆满举行
下一条:【智工动态】智能工程学院对话“智”造者系列讲座第40期,AI点亮大学学习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