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越站在宿舍功能室的镜子前,一遍遍练习‘举手示范隐私部位’的动作。她努力让眼神透着亲切与尊重,可镜中略显生硬的姿态,总让她忍不住皱眉。”9月23日,这段生动白描刊登于国家级媒体《中国青年作家报》头版2条。这段文字既是志愿文学作品《蝉鸣里的守护者》的开头,也是重庆移通学院远景学院通信工程大三学生何文婷和远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三学生范祎睿新闻写作的开端。
《蝉鸣里的守护者》源于远景学院通识课程的课程作业,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院长方刚担任课程老师,要求同学们撰写身边人物的故事。在众多同学选择采访光鲜的优秀毕业生或竞赛能手时,她们将目光投向了同在校园里默默耕耘的“女童保护”志愿者郭庆越。“我们注意到她在宿舍里经常为准备宣讲反复练习,那份坚持和认真打动了我们,”郭庆越的室友何文婷回忆道,“她的故事不仅真实,更带有一种社会责任感的温度。”
然而,从初稿到见报,几经波折。范祎睿坦言,最初的稿件“写得非常平淡,缺乏打动人心的细节”。在方刚老师的多次指导下,她们对郭庆越进行补充采访,深入挖掘其在合川地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故事:在教学中怎样选取合适的词汇,面对突发状况时怎样及时处理,教学如何适配孩子的个体差异。随着一个个细节补充,郭庆越的形象逐渐跃然纸上,文章变得饱满生动。过程中,老师不断帮助她们梳理文章结构,指导她们如何通过场景还原和细节描写增强叙事感染力,最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我们反复修改,不断调整,从数据核实到情节打磨,每一步都让我们对非虚构写作有了更深的理解,”范祎睿说,“这次经历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写作能力,更教会我们如何通过提问和观察,捕捉人物背后的情感与意义。”
《蝉鸣里的守护者》最终以温暖的笔触、真实的案例和富有画面感的叙述,展现了青年志愿者在“女童保护”公益项目中的成长与坚守。稿件从一门通识课的普通作业,蜕变为登上国家级媒体的成熟作品。
在方刚老师看来,何文婷与范祎睿在写作中遇到的挑战,正反映出非专业学生在非虚构写作初期的典型困境。“他们最初无法把握人物访谈和新闻体的核心区别,难以构建出具有感染力的故事线。“但经过五轮修改与多次针对性指导后,两位同学逐渐理解了非虚构写作的核心要点——如何通过细节、场景和对话来增强叙事真实感与情感张力。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记录事实,而是学会了如何挖掘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如何在文字中构建画面感,让读者‘看见’故事。”这种从“信息传递”到“故事讲述”的转变,是写作技巧的提升,也是思维方式和表达逻辑的成熟。方刚老师还表示,重庆移通学院的志愿服务是重庆高校中的重要青春力量,已有20年的时间。日常教学中,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学生经常通过人物多角度的真实采访,以文学形式去书写志愿者们闪耀的“微光时刻。学院从2020年至今,以学校志愿团队的人物为原型,已参加了3届全国“志愿文学”征文大赛,已有多名同学获得比赛奖项,其中学生贺钰媛凭借《盐井镇散落的星星》获得第五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报告文学类一等奖,实现重庆移通学院在该项赛事中一等奖零的突破。
据了解,《中国青年作家报》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报主办,创刊至今已发行300期,发展起超2400人的青年作者队伍,其中110余名青年成为省级以上作家协会会员何文婷与范祎睿的成功发表,不仅是他们个人能力的体现,也印证了新闻采写产业学院“以写促学、以采育人”理念,是挖掘学生潜力、赋能学生成长的有效路径。
图文:黄玄
(新闻采写产业学院供稿)
上一条:【新闻采写】合川新采学员开展校外实践采写,探寻中小企业商道锤炼专业能力
下一条:【通工动态】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赴疾风步公司开展集中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