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算法席卷世界、AI重塑未来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场技术革命?它究竟是秩序的建立者,还是混乱的制造者?一场思想的碰撞,在未来技术学院悄然上演。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科技视野,深化对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的理解,激发创新思维,重庆移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特邀中国科学院自动推理与认知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学者、博导,吴文渊教授,带来一场题为《大数据中的人工智能》的重磅公开课。本次活动旨在揭开大模型的神秘面纱,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与社会影响,营造积极探究、勇于思辨的学术氛围。
课堂伊始,吴文渊教授首先从“什么是人工智能”这一根本命题切入,结合业界权威定义,从信息熵与热力学定律的哲学关联切入,阐述了人工智能发展史上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迁。指出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讲座并未止步于概念,而是进一步追溯了其思维方式的革命性演变,从早期依赖于规则和逻辑的“机械思维”,发展到如今能够处理不确定性、从数据中学习的大模型范式。
课程核心部分巧妙引入了“熵”这一核心概念。吴文渊教授借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生动阐释了宇宙从有序走向无序的自然趋势。进而指出,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的发展,恰恰是一个强大的“负熵”过程——它能够从海量、无序的数据(高熵状态)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模式、知识和秩序(低熵状态)。吴文渊教授强调,“技术本身的使命是创造秩序,这是一种负熵行为。但技术应用的方向,最终取决于人类的选择。”
针对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伦理影响,吴文渊教授也进行了前瞻性分析。他承认技术进步会对传统就业结构造成冲击,但同时也将创造新的岗位需求。关键在于社会与个人的适应与平衡。他特别指出,那些需要高度创造力、情感互动和批判性思维的工作,例如文艺创作,将是人工智能时代彰显人类独特价值的优势领域。
在互动提问环节,学生们思维活跃,争相提问,问题既有技术深度,也有哲学高度:
晏同学询问了技术细节:“人工智能大模型如何输入内容进行训练?”吴文渊教授详细解释了从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到模型学习的全过程,强调了高质量数据输入的重要性。
徐同学的思考与课堂内容紧密呼应:“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会是一种‘负熵’吗?”吴文渊教授赞许地肯定了这个问题,并再次明确:“AI作为工具,其内在逻辑是负熵,是建立秩序。但不确定的,永远是人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效应。”
陈同学关切地提出:“未来工厂智能化程度更高,就业岗位会缺失吗?”吴文渊教授从社会职能平衡的角度回应,指出人机协同将是未来主流,并鼓励同学们培养AI难以替代的核心素养。
本次公开课不仅是一堂知识密集的专业课,更是一次引导学子从多维度审视技术发展的思想启蒙。这场公开课,没有枯燥的术语堆砌,只有思想的激荡与未来的图景。
未来技术学院将持续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邀请更多顶尖学者走进校园,引领学生站在科技前沿、拓宽眼界、思考未来,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人才。
(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供稿)
上一条:【通工动态】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赴华清远见科技有限公司集中实习
下一条:【大数据动态】跨校交流促提升,携手同行共发展——大数据学院赴泰山科技学院开展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