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通识课程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质量,2025年9月17日下午,通识教学部科学教研室在仁者楼507开展“通专融合、课程思政融合”多部门联动教研交流会,邀请数字经济商学院工程管理教研室主任周梦娇,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覃志蓉,以及马原课程负责人潘家玲担任指导嘉宾。此次活动旨在贯彻学校磨课工作精神,落实《重庆移通学院教师磨课工作实施方案》,通过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数字经济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及通识教学部的相关课程教师到场观摩交流。
在课程展示环节,通识教学部教师周男展示了《法律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他以合同章节中的融资租赁为切入点,指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标的已从有形之物拓展至数字资产与服务,由此引发与数字经济商学院教师关于跨学科授课的讨论。大家认为,融资租赁合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服务合同等类型同样可以作为跨学科教学的切入点。同时,周老师还结合婚姻家庭与继承内容,探讨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建议突出法律的社会关怀与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增强制度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通识教学部教师刘艾璐分享《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思路。该课教学内容涉及市场、货币、效用等经济学概念,与数字经济商学院开设的多门课程高度契合。教师们一致认为,经济学与商业有天然联系,在双师授课的框架下,可以通过房地产、金融市场等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市场如何运作”。在课程思政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提出,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培养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
通识教学部教师胥云龙阐释《中国近现代经济地理》课程的建设特色。该课程从历史、地理、经济视域出发,以各区域、城市经济辐射空间变化角度,追寻中国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变迁的空间过程,数商学院杨老师提出,以产业经济为出发点,或许能找到更多双师合作的可能性。在课程思政设计上,胥老师强调以家国情怀为核心,通过口述家史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等任务,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对此表示高度认可,并建议在课程中结合近代史、改革开放史与新时代发展史三条时间线,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国城市发展道路的整体理解和历史自觉。
此次活动聚焦“通专融合、课程思政融合”的主题,既是对课堂教学通专融合的探索,也是对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深入探索。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学校“四位一体+双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衔接中不断探索,推动课程内容更加贴近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图 文:周男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数字经济商学院】专业商科-数字经济商学院举办第十六届“工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科技创新大赛宣讲活动
下一条:【戏影培训】戏剧影视学院开展教学核心能力内涵提升系列培训之高校教师礼仪与形象塑造专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