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至29日,三校四区召开通识课程负责人答辩会。本次会议旨在选拔优秀教师担任通识课程负责人,统筹规划课程建设,促进三校四区间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整合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及案例库,建立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融合各校优势,共同塑造区域性通识教育品牌。通过前期广泛动员和充分准备,重庆移通学院、晋中信息学院、泰山科技学院顺利召开三校四区课程负责人答辩会,三校四区分管校领导、特色部门分管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及全体通识课教师参会。
战略升级:从“单课创新”到“体系共建
会议伊始,集团通识教育板块主管皮若兰发起倡议,本次答辩旨在凝聚通识教育共识,深入共享优秀教师的创新经验与教学方法,开启通识课程建设的新局面。此次答辩会将作为全新的起点,在已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基础上,加强联动凝聚共识,为通识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集中答辩评审,筛选优质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经验的深度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更优质的通识教育。
协同赋能:多部门联动展示通识教育特色生态
本次三校四区通识课程负责人答辩呈现出三个显著的亮点:
一是亟待建设的新课负责人报名踊跃。随着通识课程的更新与优化,众多课程因学科发展需求和学生兴趣增长而亟待建设,特别是针对新兴领域的教学资源补充。本学期新开课程中,老师们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主动性,充分准备建设思路及详细规划,积极参与课程设计讨论,分享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等。例如,《人工智能与未来》《传记阅读与写作》等课程,三校四区均有教师团队参与答辩环节,通过跨校区协作展示课程建设思路与规划,体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二是特色部门协同赋能答辩环节亮点纷呈。包括创意写作学院、电影评论中心、科幻学院以及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在内的各特色部门,均给予了本次答辩会大力支持。这些部门在前期的课程建设中已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成果丰硕。此次答辩会上,他们更是集中展现了各自校区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独特亮点与成果,充分体现了其课程特色和教学创新实力。
三是各课程团队均展现出强烈的AI赋能教学意识,无论是亟待建设的新课还是较为成熟的课程,均积极将AI融入课程建设。例如《创意写作》课程提出运用AI赋能创作与评价;《环境与人类发展》课程探索AI辅助案例分析;《文化生活与器物》课程引导学生借助AI工具进行艺术作品创作。各课程团队通过答辩确立共识: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教案、课件、案例库等资源的跨校区共享,为构建集团通识教育新基建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共建共享不止于理念,更能切实落地生效。
交流点评:明确高质量建设路径与团队使命
本次答辩评委阵容强大,评审组由各校校领导及三校四区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答辩过程中评审组充分交流。点评环节,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彭可作为评委代表发言:其一,对建设相对成熟的课程,肯定其内容完整、资源丰富,同时强调人工智能时代需避免固化,应持续更新,建议补齐三校四区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实现高标准统一;其二,对新建课程,赞赏其贴近现实与地域特色,但指出资源匮乏、进度不一的问题,建议从大纲阶段着力统一,推进高起点共建;其三,倡导建立有效沟通反馈机制与定期会议制度,立足长远持续建设资源库与案例库,最终推动通识课程服务社会。
最后,集团通识教育板块主管皮若兰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了跨校区教研互动与课程建设成效。她指出,各校区通过教学研讨、技能竞赛及日常交流,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课程创新,焕发出令人惊喜的面貌与蓬勃生命力。本次答辩可见,不同校区基于学情与历史沿革差异,已在同一课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设路径。展望未来,皮老师鼓励全体教师坚守教育初心,跳出惯性思维与身份局限,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投身通识教育建设。她希望选拔出的课程负责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凝聚团队共识,聚焦学生思维培养与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升教学品质与育人成效。通识教育委员会也将持续完善交流机制,推动三校四区课程共建、师资共育,共同为近9万名学生提供更优质的通识教育体验。
图 文:张红
通识教学部供稿
上一条:【艺传动态】凝心聚力启新程,携手共绘新篇章
下一条:【通识教育】夯实固本严规范,凝心聚力提质量——记通识教学部新学期教学工作部署会及新教师入职试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