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在创意写作作家班类型小说工坊课的十大专题研讨中,我选择了自己感兴趣并在写作中有所涉猎的专题,而我发现在写作中所涉及观点和立场的态度及倾向,并该如何表现、怎样表达,实则是个大难题。抱着解惑的态度,4月23日晚,我带上笔记本来到了北山斋的课堂。
上节课的专题研讨是“生命、死亡与尊严”,我们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初步的了解,类型小说工坊导师毕然老师通过《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给了我很多启示。而本堂课的专题研讨为——“人性、道德、罪与罚”,毕老师将讲台交给了第二专题组的同学,由同学讲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邓洁作为第一名“讲述者”,开启了一场“准到吓人”的人性测试——借船过河。M需要过河与未婚妻F相会,在爱而不得不愿借船的L处受挫后,选择了以春风一度为条件的S的船,却在与F相会坦白后因“不忠”为由被分手,最终遇见了愿意包容的E并进入婚姻,需要同学根据自己心中的认知和想法进行排序。这个话题大家的参与度极高,分别给出了六种不同的方案,而这些人又分别代表着什么呢?从顺序来看是金钱、家庭、爱情、性和事业。这个趣味小测试既活跃的气氛,也拉开了本次专题研讨的序幕。
“人性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将人性融入写作?”刘宏伟的问题和讲述将人性和写作深度融合进行探讨。他认为写关于人的小说,关于活着的一切生物的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包含了人性,这个观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后,他以《三体》这本经典的科幻小说为承载讨论,带动了同学们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他以问题为导向,不论是《三体》中新人类如何建立情感、定义人性,或将人性放进更多元的文学类型中,在言情、武侠、悬疑等类型小说中又该如何构思故事、确立主题?这些问题应该也是大家思考的话题。黄仙进有感而发,分享了曾经听过的乡村传闻,那些在人群中隐秘的、不被人提及却暗藏的恶,体现了人性不可检验的现实特点。
关于“道德”,刘宏伟也有自己特别的见解。通过德国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没有道德观的男人,想要保存没有生命的“香味”而谋杀了二十六个少女的故事。他表示这篇小说独具的张力正是对“道德”的反思,这一发现让他受益匪浅,他希望自己的文学作品也能够通过对“道德”这个“栅栏”的别具一格的诠释,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触。
关于“道德”,刘仙琪的观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道德不再非黑即白。她从电影《天空之眼》、《电车难题》的解读,表达了在特殊情况下的抉择可能需要舍弃道德。当一个平民女孩的生命与几百人相比,当一个人的生命与五个人相比,理智上应该轰炸,应该拉下电闸,而道德是否允许?这些问题同样牵动着大家的心。此外,刘仙琪结合当下热门的网络文学《掌中之物》向大家阐述在小说中对于反派人物的精彩描写,其实更能挑动读者的感官。“作为一个没有道德的反面人物,傅慎行的成功树立让很多读者喜欢,甚至不顾他曾经作的恶,以至于改编成电视剧有更多的受众后,大家反而更希望女主原谅他的过错并和他在一起。足以证明‘道德’在文学中并不仅仅只需要展示善的一面,‘无道德恶’的描写在一定意义上也会让文学创作更进一步。”刘仙琪的解读给同学们带来了关于“道德”在文学创作中的新定义。
“性善论”和“性恶论”是人性亘古不变的争论,而陈嘉豪又将这个话题抛出,他认为“善”和“恶”的定义、含义及标准都是人类赋予的,他通过著名的人种歧视、角色互换实验,得出了自己的感悟:在创作中对于人性描写最好的手法是对比,通过烘托对比的手法,作品的层次和结构也更加清晰。
同学们的专题分享结束后,毕然老师对这一专题进行了深入延展解读和总结。第二组的专题解读不仅让同学们获益匪浅,毕然老师直言从同学的讲解阐述中听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这种探讨一方面可以让大家深入探讨专题,同时也是一种互相学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她非常愉悦和享受的。毕然老师总结了十大问题希望大家进行深入思考,并在专题延展中讲述了两部经典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性、道德、罪与罚”的呈现。
在中国传统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林冲这个人物在施耐庵的笔下被塑造得栩栩如生,毕然老师讲到在第11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中,如何将人物被一步步逼上梁山的细节铺垫及将人物置身于极度困境并不得不反的情节冲突点。
而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更像人性的“试金石”。因为一块面包遭受罪与罚的主人公冉·阿让在监狱中看到了可怕的人性,在米里哀主教的家中面临了道德的考验,故事发展都紧紧围绕着这三个词“人性、道德、罪与罚”。毕然老师带着大家一步步分析书中的人物心理,向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这部名著小说与本专题的关联和连接。当初小镇上没有人愿意待见刚刑满释放的劳改犯冉·阿让,只有主教米里哀为他打开了一扇门,应该说17年的牢狱苦力没有改变冉·阿让,而主教对冉·阿让的不计前嫌的接待给他造成了心灵上多么巨大的震撼。被誉为“法兰西之魂”的雨果做了一个极其伟大的工作:这部鸿篇巨制的《悲惨世界》中,至善的主教和极恶的冉·阿让被统一了,是“人性、道德、罪与罚”的核心精神统一了冉·阿让、主教、良心和上帝。
“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这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最后,毕然老师用罗·勃朗特的名言作为帷幕,结束了此话题。
秉承“成为作家,就要大量写作”,为了让同学们趁热打铁,“开始写吧!”毕然老师将四个不同的片段提示,作为小小说的素材,希望大家通过对不同素材的理解去寻找自己的一方创作宝地。
“从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生动却备受煎熬的人物,作为自己的祖父母或曾祖父母来写。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寻找能揭露家族中过度依赖、上瘾、逃避等问题的源头。”看到这样素材片段,与今天的专题对接,在一些同学蒙头苦想的时候,另一些同学已经开始写作。一时间键盘的敲击声填满教室,漆黑的窗外印衬着亮如白昼的室内,大家的凝神思考和专心写作的沉寂是此次专题的最大回馈:关于人性的理解如何体现,对于道德的看法及罪与罚的规则与正义,在喷薄的文字中一一体现。窗外的虫鸣在春日的夜晚中稍显寂寞,但有文字和思想的我们从来不会觉得无趣。
期待你们精彩的小说!
撰稿:滕沁
摄图:林阳 唐正 滕沁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
上一条:【社团活动】传统文化精品课堂合辑|传民族文化 历琴棋书画
下一条:【新商科】聚焦新媒体新品牌 赋能新商科新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