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移通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名师校内讲座.社团活动】当玄奘与马可·波罗相遇后——记创意写作团38期"兰亭·叙"毕然老师讲座《历史、行走与文学》

2021-06-08

荷花摇曳淡送芬芳,在一片草深蛙鸣中,名师校内讲座与创意写作学院创意写作团第38期“兰亭·叙”活动在D区天渠书院110阅览室开启了。本次讲座邀请了作家毕然老师,毕然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插画师,目前已经出版个人作品51部,在国内儿童文学领域非常有影响力。同时也是创意写作团的指导老师、创意写作作家班类型小说工坊的导师。带有异域风情的毕然老师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当玄奘与马可·波罗相遇——行走、历史、文化散文》,通过身临其境的旅程,带领我们畅游文字里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讲座开始前,通过击鼓传球猜谜的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熟悉本次讲座的内容。毕然老师赞许这个游戏环节,说游戏与此次讲座息息相关,其中出现的人物和书籍,都是本次讲座中所涉及的内容。大家对毕然老师为什么会选择行走、研究丝绸之路抱有很大的好奇心。毕然老师坦言在早年,以写诗步入文坛的她曾经尝试过多种文体,但却苦恼自己都没有写好。通过一位文学博士的引导,她将目光延伸、聚焦到丝绸之路。从最初的资料查阅、古籍寻找,到通过身体力行、长途跋涉的行走旅程,她找到了以丝绸之路作为自己源源不竭的创作宝库。

毕然老师从一则汉武帝的招贤榜开始,讲述汉朝为了改变国家长期被欺负的历史,制定了招贤榜,张骞揭榜奉命出行。出了阳关即被匈奴抓住囚禁十几年,后来张骞辗转反侧的回到汉朝,将西域三十六国的情况做了汇报,为汉武帝振兴汉王朝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

众所周知,丝绸诞生在七千年前的中国。而丝绸是怎么成为当时世界级的奢侈品?虽然游牧民族并不喜欢丝绸制品,但他们通过马匹、战争将丝绸传到了国外。古罗马人埃及人对于丝绸特别喜好,为抢夺丝绸引发了多场战争,让丝绸价值翻倍,价比黄金。于是源源不断的丝绸订单涌向汉王朝,丝绸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通过丝绸,链接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当玄奘和马可·波罗相遇

“马可·波罗与玄奘毫不相干,毕然老师是通过什么方式将两个人物绑结在一起?”这是主持人潘茹鑫在一开场即发出的疑问。

毕然微微一笑,娓娓道来。她采用了三段从古籍中摘录的描述丝绸之路新疆沙漠的文献资料,展现了荒凉、孤寂、了无人烟的场景。而在这样一条路上,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丝绸之路上曾留下过很多智者、探险者的足迹,唐代高僧玄奘是在晋代高僧法显的影响下踏上西行之路。

玄奘西行求法,为的是寻求真理,决然去印度求法。他在外往返十九年,旅程历经五万里,带回六百多部佛教经律,并写下《大唐西域记》,开创长篇游记的先河,其中记载了游历各个国家的景观、风俗,并为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提供了写作资料。

马可·波罗基于对神秘东方的好奇,辗转反侧才到了中国,他在中国游历17年,在回去的途中遇到一位作家,将自己的经历记录成《马可·波罗游记》。

当玄奘从东方来经过帕米尔高原时,他记录了当时紇盘陀国的真实场景和传说故事——公主堡与“汉日天种”。当马可·波罗从西方来,经过帕米尔高原时,称其“不见草木人烟,仅见荒原”神秘又美丽的景象。而毕然老师站在两位她喜爱的先行者的足迹上,看到来自不同视角下真实的帕米尔,她用自己的方式行走、采访、书写高原上的孩子,用文字书写、展现新时期帕米尔高原的现状。

从长安到地中海,从行走到写作

“文化散文是以文化名人、历史掌故、有文化内涵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风物为题材进行创作,并在写作过程中有独到、深刻的思考和分析。”这是毕然老师多年对历史文化的研究、行走和写作中形成的观点。

“如何把行走的经历变为文化散文?”毕然老师认为首先须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了解,才能更深入的找点切入写作。

小学的作文教育实则是散文教育,只要掌握了几千汉字的人其实都能写作,所以会有人认为散文写作的门槛低。虽然中学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写散文的范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固化了写作的思维。毕然老师例举了多位作家写散文的方式,引出了写文化散文应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

毕然老师通过体裁、主题、角度、搜集素材、采访调查和加工整理作为文化散文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要一步步落实到位。

在搜集素材和资料的过程中,寻找的资料应与自己的想法契合。通过多种方式提前做好功课,资料准备的越细越好,要做到有效的信息化处理和归纳式消化。在资料素材的运用中,要应学会处理与人物的共情性。更要深入生活,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打开心扉。

在采访调查的过程中,要找到能够独特表达自己想法的支点,将古代历史素材与现实生活连接到一起。所以,采访环节中的采访提纲设计尤其重要。

在讲述如何迅速建立与采访对象的良好关系的话题时,毕然老师用在帕米尔高原采访的案例做解读。她欣然一笑说,原本担心语言不通,但帕米尔当地的孩子的汉语教育使得交流全程沟通无障碍。当地人非常淳朴、好客,很快建立起了和当地人的友好联系。在塔什库尔干采访时,经常在大街上有孩子欢呼雀跃地喊着老师的名字,不出几天,隔着老远孩子们都能认出她,高声呼喊、向她招手并好客地邀请她回家做客、喝奶茶。毕然老师说建立良好、有情感联结的关系,写出来的文字才会有温度。

在采访中如何记录同样是问题的关键。记录要有核心信息,避免流水账,为我所用。其中语言风格也要符合自己的脾胃,才能写出独特的东西。毕然老师总共写了51本书,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历史、行走和感悟中穿行,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无论是行走还是写作,都是呈现生命状态的方式。无论在丝绸之路上遇到的人,经过的事,还是思考和感悟,对于一个写作者都是极其重要的历程。

问与答,思与辩

毕然老师的一席真知灼见,言犹在耳,同学们开始向毕然老师纷纷提出问题。

“生活和写作如何连接?如何突破自己持续写作?”

毕然老师认为生活与写作的链接是思考与提炼。想要打开自己先要适当做思维训练缔造,具体针对某个弱项进行加强。人的思维是循序渐进的,每天坚持写一点,有助于写作思维的构建。当有了文学意识,可以培养文学习惯,这样写东西会变得容易。作家村上春树每天必须要写四千字,写完就回到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久而久之,如果不写就会浑身难受,从而不断地进入写作。

“在旅途中的采访、写作是否存在着对采访者的伤害?”

毕然老师说在采访中是否会存在伤害的问题并不存在,如果对方愿意讲述, 就是把自己当成可信赖的倾诉对象,采访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方是否同意的基础上。当然我们可以将对方的渴望用文字呈现,以便更多人去关注了解,并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作为本学期最后一次“兰亭·叙”系列讲座接近尾声,毕然老师用自己亲历做了针对历史、行走与文化散文的精彩讲解,我们从中感悟到丝绸之路与文学的融合,从而激发出更多创作灵感。

让我们继续相约兰亭·叙,一起见证知识与美好的传递。下学期不见不散!




撰稿:谭子欣

创意写作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