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4点10分,由重庆移通学院共青团委和创意写作学院共同举办的“世界阅读日”系列活动,在荷悦书院112会议室成功举办,在座的都是“三下乡”活动的行者,青春足迹,坚定而踏实。活动组织者、创意写作学院作家方刚老师介绍了“真人图书馆”的相关安排后,活动便拉开了序幕。
(陈彦蓉同学进行三下乡分享)
创意写作学院的李文卫老师抛砖引玉率先对两本“真人书”提问,让现场的气氛活跃起来,接着五位志愿者便开始了故事自述环节。
2019级英语专业的陈彦蓉同学详细地介绍了“三下乡”活动的流程内容以及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一个贫穷家庭里的小男孩吃着一碗已经长蛆变味的饭菜让她深刻地认识到三下乡活动的意义。她用“分工配合、沟通交流、团队精神,学习知识”16字总结了这次实践活动。
淬炼商学院的周奎霖同学的故事惊险又刺激。自己劝服了四名同学组队前往离合川九个多小时车程的巫溪县天元乡象坪村,去程和返程的途中均遇到了泥石流,险象环生。他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商科知识在这个封闭的小村落当了主播花式助农。在近三个小时的直播里独当一面,1700余人观看,获赞6.7万,成交金额近3000元。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不但践行了重庆移通学院“信息产业商学院的定位和办学目标”,还获得了重庆市教委领导的称赞,重庆的官媒也报道了他们的事迹。
(世界读书日真人图书馆阅读现场)
来自智能工程学院及其自动化学院的蒋士泉同学开场便说道:“与其说这是一场分享会,还不如说是一场故事会。”更好地诠释了真人图书馆的主旨。他首先抛出问题:“有没有同学了解三下乡?”接着解释了三下乡是指:到农村去普及“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并讲解了自己团队的下乡故事。他们团队在七天的时间内走遍了大足县12个社区村落,调研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400余人,时长40小时。为上百户孤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三类人群带去慰问与关怀。
同样来自外国语学院的贺莉同学在到达合川戴花村后的一顿馄饨大餐,消除了她对三下乡贫穷、蚊虫、脏乱的想象。她们在七天里帮助独居老人做清洁、助农摘丝瓜、陪伴留守儿童……收获满满,当然也有遗憾,没能帮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但同时坚定了助人的心愿。
最后一个真人故事是大三学生肖红梅,她曾有两次三下乡活动的经历。第一次她作为参与者去了城口。她总结这段经历时这样说道:“每天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在经历了长途晕车的不适后,一落地便被村民们无情拒绝了,但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不光帮助了独居老人挖土豆、运土豆;陪伴留守儿童,自己也享受了城口的美丽风光和乡村乐趣。对于这次经历她用了“快乐”二字来形容。第二次她作为团队的带领者的经历显然就更曲折了。瘦弱单薄的她扛起了刚掰的八九十斤玉米,为了第一时间把玉米送进城里销售,和同伴一起在凌晨三四点在封闭的货车车厢里颠簸,过了饭点还饿着肚子……这些都是宝贵的人生经历。最后她寄语学妹学弟们:“不同的人有故事,同一个人也有不同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行动起来用实践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五位志愿者故事讲述完毕后,校团委的刘月老师有感而发:“‘三下乡’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起这样的使命,我们要鼓励更多的同学,加入志愿者的队伍。”接着在座的读者对自己感兴趣的真人书籍纷纷提问,现场欢声笑语不断,互动将会场气氛掀到高潮。
(世界读书日真人图书馆活动合影)
两个半小时的真人阅读结束了,方刚老师作了结语:“我们不但要读真人,读实践这本大书,还要用笔把这些精彩动人的故事书写出来,比如参与我们的志愿征文比赛活动,让更多的人去阅读、品味。阅读人和阅读书都是一样,每个人自身就是一篇篇文学作品。”
撰稿:李文卫
(创意写作学院供稿)
上一条:【名师课堂】文化之道,在明明德
下一条:【地域研究】古迹重寻,书香四溢——钓鱼城研究会接待鱼城书院思辨训练营参观活动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