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移通资讯 快讯 正文

快讯

【名家大讲坛】仁义礼智,铭记于心

2021-04-29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是因其思想内核即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等主张,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4月27日晚7点,清华大学黄裕生老师在3303教室为同学们讲述了孔子思想的真理。

课堂伊始,黄老师开门见山,讲到孔子的“仁者爱人,恻隐之心”等等,关于“仁”的描述总结都是指向秩序和谐。孔子重“礼”重“仁”,把“仁”作为礼的内核,而仁不仅仅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点,更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 子曰:“克已复礼以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礼是社会的规矩、规范、 标准、制度、秩序, 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孔子一方面肯定“克已复礼”,以礼修身,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转向内在的自我的建立,强调“为仁由己”。孔子认为,“仁”道并不远离我们,现实的人们只要有自觉,只要想去行“仁”,“仁”就在这里了。

孔子所宣扬的仁道还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之所在。在政治与管理哲学上,孔子反对苛政,主张德政。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章。草王之风,必偃。”仁道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在人在道义与利欲发生冲突的时候。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这些思想经过了两千年的洗礼,即使在当下社会仍熠熠生辉,我国整个社会都呈现出追求稳定和谐、热爱和平的特征,这与孔子所宣扬的仁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说我们的骨子里早就有“仁”了。

而后,黄老师对在座同学们讲到孔子思想中“德治”,这同样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虽然“德治”不能与原来的意思画上等号,但是依然能对我们中国人熟悉的社会进行指导:执政以德,即执政者要以德治国同时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政治归根究底也还是人的活动,所以执政者的道德素质关乎到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也关乎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本能上就厌恶贪官污吏,或者行为不检点的官员,他们都逾越了自己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有什么资格管理我们呢?“德治”还要求现代政府在执政过程中秉承道德原则,实际上这也让我们没有走向马基雅弗里式的严酷律法主义政治治理模式,同时在现代法治的加持下,我们也不会过度强调道德的作用走入英雄贵族式道德精英主义的传统政治治理模式。此外,道德教育在“德治”的框架下也会通过学校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出一个拥有向上道德观念的公共社会。

在课堂的最后,黄老师为我们讲到仁学的教化相关内容。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继承前代重民教民的传统,开创性地将“仁”作为教化的核心,强调人道情怀。仁是一种普遍的人道价值,其本质是爱。围绕着“仁”这一核心,孔子不仅提出了以孝教化的主张,还充分肯定了榜样教化和音乐教化的力量,使儒家学派的教化思想更加丰富了。

 

 

(名师课堂志愿者协会:秦艺菲 易润东)